高校法学毕业生就业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班华稳
[导读] 法学自设立以来一直都是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然而受各种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高校法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呈现出“热专业冷就业”的社会现象。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百色市民族分校 班华稳 533000

摘要:法学自设立以来一直都是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然而受各种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高校法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呈现出“热专业冷就业”的社会现象。法学作为各高等院校的重点专业之一,法学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也严重影响到法学专业的未来建设与发展。解决高校法学毕业生就业困局、找寻法学专业的未来发展之路对高校法学院来说意义重大。
关键字: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
        引言: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2020届高校毕业生高达874万人,刷新了近10年毕业生人数的记录,意味着就业创业工作形势严峻。然而,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部分高校毕业生对找工作并不着急,“慢就业”现象由此产生。这是基于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社会背景下衍生的一种新型就业现象。“慢就业”是指部分的毕业生毕业后既不打算立即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选择以暂时游学、兼职或创业考察等方式来慢慢探索人生之路的现象。“慢就业”的出现也折射出当今的大学生面对社会是充满恐惧和慌乱的,应分析此现象的具体形成原因,思考正确的解决措施。
        一、造成高校法学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原因
        (一)就业矛盾的普遍性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成为国家发展的头等大事,百年大计教育为先,高等教育不断实现普遍化、普及化,随之而来的就业问题也逐渐凸显。从教育整体的视角来看,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和各类型的高等院校的建立,每年培养出的高校毕业生高达数百万,“毕业既是失业”这句话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基本现实。而就“热专业、冷就业”的法学专业毕业生来说,就更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就业问题。据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调查数据信息显示,当前我国能够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高等院校已有630多所,加之一般的三本、民办本科高校,具有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高校高达1000多所,每年在校生能够到达40多万,然而,市场对法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是有限的,每年的企事业单位或私营单位所提供的对口法学专业的职位是非常紧缺的,严重造成了法学毕业生的供需失衡,法学就业供给与需求的普遍性矛盾成为造成高校法学毕业生就业困境的一个重要生成因素。
        (二)法学毕业生就业的国家政策
        从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可报考法学专业的门槛低,比较热门的法学专业成为大多数学子的首要选择,造成法学专业盲目膨胀的现象。法学作为一门技术性、实践性、专业性非常强的专业,很多高校毕业的法学专业学生根本不具备从事法学行业的基本素养,同时因法学专业的过热化,许多设有法学专业的高校,只是盲目的跟风,在教学资源、学科建设、师资水平等方面根本不具备法学专业办学的资质,从而导致法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无法适应激烈的法学就业竞争市场。其次,司法考试制度和公务员考试制度限制了许多法学毕业生的就业出路。


近年来,司法考试已成为法学专业学生的一张通行证,且通过率极低,严重影响到法学毕业生的就业。同时,进入法院、检察院或者政府相关部门,作为法学专业学生在通过司法考试的前提下还有通过公务员考试等层层审核,法学毕业生进入对口专业部门的准入门槛高,即使能够顺利的毕业,在法学择业上也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破解高校法学毕业生就业困局的对策
       (一)国家、政府增加就业岗位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并且将长期影响社会的许多方面。因此,必须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求国家和政府站在整体上,鼓励大学生就业。把这个问题视为战略问题。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要改善就业结构,扩大就业规模,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规模的新兴产业。要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为当代大学生向基层甚至农村和中小企业的转移创造条件;国家应当制定有关法律法规,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造就业机会。
        (二)转变就业观念,强化自身素质
        毕业生的内部因素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条件。因此,大学生可以主动提高自己的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将求职与职业结合起来,迈出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大学毕业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在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过程中,最有可能聘请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并满足雇主和社会日益提高的要求。必须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教育,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生活观,对就业前景有正确的判断,并为自己定位。在一定条件下,大学生可以找到准确的商机,发挥自己的技能,走自谋职业和创业之路。他们在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的同时,还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减轻了就业压力。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国家的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学生、大学、政府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并做出积极反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将逐步解决“就业难”问题,继续普及更高水平、高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为国家提供高素质人才,让大学毕业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法学毕业生就业困境的生成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应客观对待、综合分析。深入分析、探讨造成法学毕业生就业困局的生成因素,找寻破解困局的有效之策对于现代高校法学院的发展和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莹璐.河南民办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对策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9(06):104-105.
[2]周素娜.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困境与突破[J].教育评论,2018(10):74-77+141.
[3]曹成,邓艳,王子希,刘晶.谈大数据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其消解路径[J].智库时代,2018(27):65-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