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芷芳
广州市从化区教育局 510900
摘要:德育教育作为对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教育,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同样是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小学教师除去授予知识外,不能忽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中,班级文化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德育教育息息相关。相对于枯燥的说教,班级文化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无声无息地影响学生的个人素质。本文将首先阐述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并将班级文化建设作出简单分类,最后论述如何在班级文化中发展德育教育,开辟德育工作的新路径。
关键词:班级文化 小学教育 德育
前言:小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环境除开家庭便是在学校,更进一步地描述就是班级。班级作为教授课程,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各方发展的基本单位,班级文化对影响学生的意识形态有重要意义。班级作为一个小型的社会群体,班级文化包含了内部成员多种多样且复杂的观念与态度。优秀的班级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尤其对小学生而言,从小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综合来说,研究班级文化与德育教育之间具体影响与联系,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乃至今后成长有着特殊的实践意义。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班级文化建设是一种内在的教育形式,具有一种强而无形的教育力量。所以,小学的班级文化建设应该必须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上,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同样,班级文化在德育教育中至关重要。它能够直接对班级中的学生行为与观念作出一定的影响。这样的意识形态,是通过教师、各科老师和全体学生在持续且长久的教学生活中潜移默化间形成的。班级文化不仅仅包含教师与学生共同认可的涵盖生活各方面内容的思想观念,同时也对进一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并从中塑造良好品格以及陶冶情操起特殊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一方面是对校园文化的具体补充,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独特的文化活动,学校各个班级的班级文化各有特点,百花齐放;另一方面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学生心中从小埋下向上向善的种子,培养学生坚韧自强、积极乐观、勤劳奋进等良好品格和道德品质。
二、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
课室环境是班级物质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就好比家庭。家是温暖的依靠,是幸福的源泉。而教室,就是学生的另一个家,是他们生活、学习、成长的港湾,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因此要提升班级精神文化,最直接具体且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干净整洁、优美宁静、和雅温馨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我们要在学校给予的良好环境设备基础上(如宽敞明亮、空气流通、视听效果佳的教室等),组织全班学生对教室进行精心“包装”,如班牌、班规、班训、风采展示栏、图书角等,让教室的每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意义,使教室的每一样摆设都成为学生心爱之物,让他们发自内心用心爱护和管理,使学生产生依恋感,成就感,在不知不觉中收到班级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对他们的心理成长产生较为深厚的影响。
三、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
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建设的核心,包含了班级风气和班级意识等需要时间慢慢塑造培养的精神内涵。班级精神文化对学生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它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一种无形力量和高尚精神,有意或无意的影响、支配着学生的行为。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道德情感的形成往往是自身行为与班级文化产生共鸣后自然形成。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角度看待问题,反思如何才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培养集体观念意识。建设班级精神文化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借助各种各样的班级活动,从中引出学生的集体凝聚力,这不仅在于加强精神文化教育,还能够升华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从而为德育教育的成功落实作铺垫。
学习环境不仅是物质上的,在精神文化上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们融洽和谐相处,在学习中一起奋斗一起进步,谱写美好的班级生活乐章。凭借班级文化,让所有学生融进班级这个大团体中,激发集体凝聚力,从而促进个人和班级的全面发展。
四、如何在班级文化中发展德育教育
在班级文化中发展德育教育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制度上发展德育教育,一方面是在行为上发展德育教育,最后是品格上发展德育教育。这三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凝聚力量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为素质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一)制度上的教育
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之一。让健全的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完善的制度对于鼓励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培养良好习惯,约束不良行为有重要作用。对于制度的建立不应该过于死板,而是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根据班级管理的内容进行民主讨论,商议制订出本班的班公约,在班级制度完善后,要根据班公约建立起激励性评价机制,将班公约与评价机制融为一体,在班公约和评价机制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坚持不懈,民主管理、动态管理,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小主人翁精神。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制度产生认同感,成为未来具体落实的前提,还能促进师生间的感情,提高班级凝聚力。
(二)行为上的教育
在班级的文化建设过程中,行为上的教育也不可或缺。行为充斥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行为教育不仅是德育教育的一方面,更是作为一个守法公民的必然要求。制定了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后,制度的落实在于学生的积极行为。因此要制定奖罚分明、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以约束、规范和引导学生的行为。在实践中,我制定的奖罚制度一般采用加分制和减分制,同时还要做“细”,不仅要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的批评改正,同样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表扬。可以在每周的班会上将学生做好人好事公布出来,鼓励同学们向榜样学习。这不仅能让受表扬的学生充满动力,也能促进其他学生积极向上,从而提高学生们的道德水平。
(三)品格上的教育
身为教师应该明白学习成绩只是评价学生的其中一个方面,道德品格对于教育学生成人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建设班级文化中加强品格教育,提升学生的精神道德素养,是建设班级文化的重中之重。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成为学生的榜样,尤其对于低龄学生,模仿的榜样能够直接影响他们尚未定型的三观,从而影响他们个人品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因为家长同样是学生学习效仿的榜样。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除去环境和行为的影响外,教师也可通过多种班级特色活动让学生自觉培养高尚的品行。如紧密结合“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引导学生向时代英雄和楷模、身边的榜样学习,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结语
班级文化建设对德育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若想实现德育教育就应该积极实现班级文化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使班级井然有序、充满生机,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启迪他们的智慧,陶冶其性情,温暖其心灵,充盈其精神。更能增强班级凝聚力、团队合作意识,对班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行为规范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琨.强化班级文化建设开辟德育教育的新策略[J].中华少年,2019(20):287.
[2]管霞.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6):252-253.
[3]徐洁.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20(35):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