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续桥
陕西合阳县第二高级中学 715300
摘要:高中历史课程中包含着众多的人文资源,能够当作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载体。所以,高中历史老师应该更好的发挥出历史课程人文素养教育的作用,担负起培育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关键使命。高中时期是学生建立价值观的主要时期,老师借助历史课程来充实学生的人文知识与精神,培育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推动学生更加健康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本文就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情况展开分析,并给出一些可行的措施,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
历史课程是一门人文性比较强的学科,其在课本内容的编排上显示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课本的内容中蕴含着以人为中心、探索历史对于当今社会存在的意义、价值与保留的本体当作教学目标。把劳动人民积攒下来的智慧传递给后人,逐步建立历史对于后人长期的呵护与启发。历史就是现代人的镜子,吸取历史的教训是人们长期的崇尚的理念。历史叙述的是以前的故事,但却启迪着现下人们的智慧与灵魂。所以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人文内容相关的教学也是重要环节之一,培育学生自身人文素养已然变成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
一、改变以往教学理念,把教学主体交还学生
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期间,老师通常太过注重课堂教学的效率,借助单向讲授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快速的完成所制定的教学任务,进而把更多的历史知识点都实施讲授,并要求学生去理解与掌握。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自身的记忆压力持续加重,让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认知就仅有“死记硬背”,但如果长时间处在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中,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很难形成,并且还缺少准确的学习目标,进而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度减弱。所以,高中历史老师需要主动去转换以往的教学理念,秉承着主体性的原则,建立将老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的历史课堂教学,把教学的主体交还学生,激起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探索欲望。老师在进行知识的讲授时,需要把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培育内容引入,同时尊重学生在课上所占据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创造更为人文化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在历史课的学习中被耳濡目染的影响,进而持续的提高学生所具有的人文素养。比如,在进行《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个课程的教学中,老师需要带领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交流西周宗法制对于当下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其中有正面的影响像是过节、祭祀先人时需要尽量回家团圆,提升家庭所具有的凝聚力,使得人们更为注重亲情;也有不好的影响像是讲述人情关系、重男轻女观念严重等,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自主参加到小组讨论中,激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创造更加民主化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在历史的探索中感知古代文明的进步
历史本就是对于以往事物的追溯,也是对于历史进程感受后所保留下来的精华所在,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文明与进步都留有着很深的印记。历史课程的教学应在这个过程的追溯中,培育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
例如,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个单元第二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课的教学时,老师能够依据长篇小说与历史素材的影视剧,使得学生认识大秦帝国,并感受到高度集权制度与这个制度所存在的优缺点。在这其中认识秦始皇对于我国历史进步所作出的贡献,其建立了车同轨、书同文以及法同度这些功绩,为后人的进步与统一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当然,万里长城这个我国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在世界历史发展中也散发着光芒。因此在对这些内容进行教学时,应使学生了解我国文明发展历程之久,为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出的辉煌而感到骄傲。又如,在进行《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课的教学时,借助对历史的回忆与追溯,使得学生认识到国家之间发生战争所造成的后果,进而认识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激起学生自身的爱国情怀。借助《辛亥革命》认识这个运动所创造的伟大功绩,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让我国历史发展的轨迹发生改变,使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经过我国人民近百年来的百折不挠、奋不顾身的抗争,先进分子济世图存的主张,来培育学生自身的爱国情感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此类历史事件的追溯期间,学生具有的人文情感得到一定的提升,随之的人文素养也获得了提高。
三、教学期间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出人文理念
自新课程改革落实以来,重视学生在课上教学期间所具有的主体地位,在进行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时,培育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也应体现出学生具有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学生自身主体地位的彰显,通常表现为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学生需要有意识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中,老师需要给予足够的言论空间,激励学生自主的参与并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与理解。在进行历史事件的评述时,增强学生具有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激励学生说出个人化的观点。创新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所在,特别是在当下的创新时代,培育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是对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培育渠道。在课上教学时,老师需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挑选,使得学生敢于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与见解。像是,对于历史人物的评述,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认知与判断,阐述自己的观点与评论。比如,在进行《辉煌灿烂的文学》这个课程的教学时,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自己对于古代文学的了解,说出自己对于古代文学与作者的评述,像是白居易、李白等,学生都能够依据自身的理解与评述,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与观点,老师不需要学生在观点上保持统一,但需要做到百花齐放。像是岳飞,如今我们觉得他是民族英雄,而在那时较为崇尚“内圣”,其被部分人说成是急功近利。因此针对不同阶段的历史人物,评价也不尽相同,进而产生不同的结论。组成这样的活动,能够培育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也是学生历史人文素养产生的主要渠道。
结束语:高中历史教学所面临重要的任务,特别是高考的检验。因此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能够帮助学生考试能力的提升,老师需要予以重视。近期高考历史的变革也添加了对于人文素养方面的考察,其也是推动历史人文素养教学的主要驱动力。对人文素养的了解与人文素养在实践教学中的展现,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晓燕.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新智慧,2018(32):124.
[2]高小燕.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J].文理导航(上旬),2016(02):61.
[3]蔡长斌.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J].新校园(中旬),2015(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