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优化与良好班级文化培育

发表时间:2020/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1期   作者:丁国成
[导读] 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班级文化发挥着隐性但重要的教学指导作用

        丁国成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总校  066503
        摘要: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班级文化发挥着隐性但重要的教学指导作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素养提升影响深远。同时班级管理文化是相对模糊的概念,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采取多样措施,优化管理方式,使优秀的班级文化得到有效的酝酿。教师需要教学新时期,对班级文化的培养保持高度重视,促使学校教学方式在促进学生发展上发挥更多积极作用。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级文化;优化手段;培养策略
          引言:教师在班级文化培养中发挥着引导者的作用。在实际班级管理中,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会逐渐分裂为多个群体。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保持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目标,才能使学生内部形成有效的聚合,促进班级文化的良性发展。在具体实施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想法和行为进行有效调查和分析,自身在教学管理中做出积极的示范作用,才可能使师生之间形成默契和配合。如果教师在教学管理中主观愿望过于强烈,则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认同,使师生之间出现分裂,使班级文化流于框架形式。
        一、班级文化的三个基本层次
(一)班级现实客观环境。在班级管理中,学生的风貌,教室环境等都是教师需要关注的基础要素。教师需要强调教室环境保持干净整洁,学生注意维持自身的外在形象,使班级文化的基础积极氛围得到有效构建。
(二)班级的管理规定。在班级文化培养中,班级管理规定发挥着导向作用。合理科学的班规能够发挥引人向上的作用,使学生在班级管理规定性做出积极的改变和尝试。1例如在处理迟到问题上,教师可以对学生迟到的时间进行量化处罚,使学生即使在迟到的情况下,也会积极的到教室中上课,以减少受到处罚的力度。长期的量化处罚管理,能使学生养成积极到课的好习惯。不合理的班规可能使学生陷入焦虑之中,继而影响学生对班级的认同。例如教师制定的班级管理规定过于细致和严苛,且采取扣分方式对学生行为进行记录,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叛逆和抵触情绪。
(三)班级学生的价值认同。在班级文化培养中,学生彼此之间的认同发挥着根本作用。如果学生齐心对教师存在抵触态度,教师就需要对自己的管理策略做出反思和调整。此外班级中的德育认同,竞争认同,友谊认同等,都能强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班级归属感,使学生在班级文化引导下做出积极的尝试,使班级学生群体保持凝聚力。此外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顺其自然的教导,也是班级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教师作为管理者保持和学生相似的认同,有助于班级文化更有效的树立和发展。


        二、促进班级管理优化,发展良性班级文化的策略
(一)教师需要意识到自身的引导者身份,要树立自身教育形象。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需要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班级管理是为了激发学生保持积极的行为和心态,不是师生之间的较量和对抗。此外在班级管理中,教师需要注意维护自身的形象,保持谨言慎行的教学原则,保持表里如一、持之以恒的教学管理方式,使学生对教师形象有效适应和认同,促进班级积极文化的有效树立。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保持正面看法,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看到学生的缺点,使师生之间的对抗情绪严重。教师需要在管理中保持耐心和宽容,促使师生之间达成默契和配合。
(二)班级规定需要民主制定,并长期改进。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中,教师可以设置大致的框架,由学生对班级管理规定进行讨论和商议,使班级管理规定符合人性化的教学特点,增加学生对管理规定的认同。此外在选择班级管理干部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坚持相似的原则。最后教师需要尝试对班级管理规定进行动态调整,使学生对日常管理生活保持期待,提升管理规定的可操作性。
(三)公平、生活化教学,避免学生群体的割裂。在培养班级文化的过程中,教师的演讲内容需要“接地气”保持时代性,使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内容保持基本认同。此外教师需要对学生保持公平教学态度,使学生彼此之间也达成平等的交流意识,使学生群体之间保持默契和团结意识,避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出现割裂。
(四)教师班级管理需要符合学生个性化能力发展需求。在培养班级文化过程中,教师需要保持对学生个性化能力发展的尊重,避免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刀切”的管理,使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缺乏生气。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将自身的能力应用在合理地方,使学生的个性化能力得到认同和发展,为学生的长远能力发展奠定基础。2
(五)教师开展多样的集体活动,增进学生彼此之间的联系。在班级文化培养中,有效的集体活动能使学生在班级中受益良多,促进班级文化和凝聚力的发展和提升。此外教师可以以奖励性质开展多样文娱活动,使学生在班级活动中保持积极向上心态。
(六)倡导班级内的良性竞争文化。在班级文化培养中,教师可以将其它班级作为“假想敌”树立学生的竞争心理。同时在班级内教师要对学生做出更多鼓励和期许,使学生对竞争学习保持信心,促进班级学习文化的树立。
        三、结束语
班级管理优化和班级文化培育都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需要对班级管理理论内容进行不断学习,同时在实践中对自身的管理行为进行适应性调整,促使学生在班级文化熏陶下学到、收获更多经验和体验。
        参考文献:
[1]陈德琳. 班级管理中要积极构建班级文化[J]. 幸福生活指南, 2018(6):73-73.
[2]司倩. 抓好班级文化建设,提升班级管理水平[J]. 新课程, 2018(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