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合
惠民县姜楼镇中学
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的内容之一,足以体现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教师应在钻研和挖掘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引导或设置问题使学生发现和揭示科学规律,而不是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使物理教学真正动起来,活起来。什么是“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被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增进其对科学的情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作学习的主人。
一、科学探究的教学渗透
1、合理猜想,形成假设
猜想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针对准备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提出两个方面的猜想:一方面是猜想问题的成因,另一方面是猜想研究成果可能是什么。猜想不可能一下就找到问题的症结,有的正确,有的可能不正确,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但不能瞎猜、乱猜,应该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中的事实寻求可能解释的过程。因此猜想需要有一定的依据:一是已有的经验,二是科学事实。如先让同学们围绕本节课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对该问题的结论作出大胆的猜想,以培养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结论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的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2、指导学生进行问题设计
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有关研究题目的知识水准,该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问题,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并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立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搜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变问题。如教师出示课前连接好的电路,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串联、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通过实验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从实验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对问题进行较准确表述的能力。
3、启发学生进行归纳、推理。
如讲解串并联电路与电流的关系:问:探究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
明确 在“串联电路”和“电流强弱”学习基础上,老师直接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进行猜想和假设。
问:两只相同的灯泡串联在同一电路中,灯的亮度相同吗?
明确? ?这也许是同学们假设中的一个问题,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制定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规律的具体计划:①实验器材名称及数量;②实验步骤;③实验电路图。
问: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经过数据分析得出: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是相等的。
问: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
明确? ?要求学生回顾探究活动过程,进行分析评估,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各小组之间交流探究过程。老师可以总结整个探究活动的完整过程,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问: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之间的关系。
明确? ?指导学生自己完成整个探究活动,得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的结论。若条件许可教师可把上述五个问题用投影片的形式逐个呈现给学生,这样不仅能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和思维,更重要的是渗透着一种思想──实验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推理
二、搞好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一味否定接受性学习,科学探究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现在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应注意的是科学探究并不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唯一方式,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特点,要注意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不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在学生对某一现象有大量感性经验时,讲授式可能会是一种更恰当的选择。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乃至终身发展,才是教师的最佳选择。
2、科学探究活动是循序渐进的
学生不是记住探究过程中的几个要素就具备了探究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探究实践中不断积累。因此,探究教学的总体安排应有一定的梯度。先要让学生经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随着能力的提高,再慢慢加大探究的难度,使探究活动的水平循序渐进地提高。
总之,在初中物理新课改的课堂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既注重了学生兴趣、能力的激发和培养,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拓展考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可以不断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眼前的矛盾,创造新的认识领域。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具有独立思考解决的能力,或者和他人合作解决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和这个过程所带来的乐趣,教师成为一个学习者、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成为学习的尝试者、探究者、获取者,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正是新课改改革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希望与要求。要实现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根据自己所教的学生的特点对现存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材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转变的主旨是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得知识转化。但这些转化不能操之过急,简单的理解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最基本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