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20期   作者:姚贵丰
[导读] 新课改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认真组织分层教学的各个阶段能帮助每层次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分层是手段,分层教学以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
        姚贵丰
        湖南省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       410007
        摘要:新课改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认真组织分层教学的各个阶段能帮助每层次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分层是手段,分层教学以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新课程;高中数学
        
一、新课改促成数学分层教学的产生
        当前是新课改实施的重要时期,新课程变化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数学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学科,自有其重要的意义。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涉及的范围在不断扩大,难度也在不断加深,为学生设置了更高的标准,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兴趣偏好,有自己的思想意志,每个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力、领悟力、接收力等也都有所不同,尤其是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学习习惯已经养成,学习节奏不一,学生之间差距也在扩大。为此,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形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成为了主体,教学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树立远大的目标。教师也应相对应的调整教学观,发挥正确的主导作用:树立大众化数学观,杜绝只是为了培养尖子生的教育;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观,杜绝一味追求“高、难、精”的教学;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杜绝自我感觉良好的灌输式教学。
        分层教学自然而然成为了高中数学教学的首选。分层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等差异性,将学生划分为水平相近的组别,根据不同组的情况,为每个组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从而让学生在彼此影响下获得不同的提升。
二、不同传统意义下的数学分层教学
        传统的分层方式主要是根据学习成绩的高低。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举行阶段性测验,根据成绩排名,将全班学生分成相应的A、B、C层次,等再过一段时间的阶段性测验,有可能C层次的学生升为B层次,也有可能A层次的学生降为B层次。这个分层方法简单、一目了然,但是过于单一,并不利于学生长久的学习与发展。
        数学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情况后,根据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对数学的喜爱程度,将学生分为三层,A层,即数学学习能力强,领悟快速,并且对数学富有兴趣,学习积极主动;B层,也许态度端正,也积极主动,但是数学学习的能力偏弱,或者学习能力、领悟力中等,但是兴趣缺乏;C层,学习能力较差,且对数学的兴趣低下。这种分层方法,客观、全面,不是唯成绩论,不会打击学生的信心,影响他的学习兴趣,家长也易于接受。完成分层后,教师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对于A 层学生,教师应高要求,高标准;对于B层学生,针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拔高题,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针对兴趣缺乏的学生,教师可多谈心、多表扬,增加其获得感;对于C 层学生,由于学习能力不足,其数学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而由于基础薄弱,在数学学习中又难以获得成就感,致使其数学学习的兴趣低下,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爱心、耐心及引导,通过不断加强基础题的训练,夯实基础,并多鼓励与表扬学生,增加自信,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三、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各环节中的层次化分类应用
        1.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层次化分类应用
        新课程倡导三维课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它们是相互统一的。在分层教学模式中,依据教材知识的结构体系以及学生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将各个维度的目标进行细分,比如知识与技能方面,分为识记,领会,并达到能简单应用、灵活应用、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过程与方法方面,分为简单动手操作、简单验证、抽象推理三个层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体验快乐、树立信心、激发探究热情等。虽然在这一堂课中,每一层次的学生相应教学目标有所差别,但是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我们教学总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找到获得感,喜欢数学,并能熟练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以“数列的求和”教学为例,教师在根据情况完成分层后,应根据不同的分层情况,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对于C层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设置为掌握基本的七种数列求和方法,并能熟练运用;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设置为认识基本数列求和方法并能进行简单验证;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设置为掌握基础知识,树立信心。对于B层的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设置为在熟练掌握并运用七种数列求和方法之后,继续探索分段式数列求和的方法和思路;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设置为熟练掌握基本数列求和方法的推理过程,并能初步探究分段式数列求和的方法;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设置为体验探究新知识的快乐。对于A层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设置为能够解决特殊数列、分段式数列的求和问题,并能归纳总结;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设置为能独立进行抽象推理,解决特殊数列求和;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设置为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探究数学新知识的快乐。制定出教学目标只是教学的第一步,接下来数学教师应根据分层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使其既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又符合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以期学生能不断进步,进入高一级层次。
        2.分层教学在教学要求的层次化分类应用
        如果说教学目标描述的是,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标准,那么教学要求则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描述教师应该如何做,如何帮助学生实现目标。对于C层次的学生,一般来讲,主要是由于数学学习能力较差,基本知识不熟、基本技能不牢,也就是双基薄弱,也就导致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逆反的心理,一上数学课就没精神,一做数学题就犯困、心不在焉,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让学生紧抓数学教材,在练习巩固教材上的习题同时,熟读教材内容,相互促进,这样学生不会觉得很吃力,想放弃,也能更好地吃透教材中相关定理、定义;对于B层次的学生,适度的逼一逼,他们能变得更好,但是一定要掌握好度。

因为虽然他们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相关定理、定义,但是并没有十分透彻地掌握定理、定义的来龙去脉,这时候教师通过适度安排额外的题量,或者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增加一些复杂的变式,帮助他们更好地、全方位地掌握相关定理、定义; 对于A层次的学生,要求他们在熟练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相关定理、定义之后,继续攻克综合拓展题,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即使在更复杂的运用中也能做到得心应手。
        3.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手段层次化分类应用
        如果说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是我们绘制的教学蓝图,那么只有具体实施到课堂教学中,教师才能真正的帮助学生。新课程标准下我们要坚持“全面、并进”的原则。课前,教师根据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等将学生进行分层,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制定合适的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分层教学法的使用,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习题训练,遵循数学的逻辑发展规律,更尊重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在进行课堂提问时,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并得到相应的进步与提升,让C层能不断夯实基础,树立信心;B层能熟练掌握并运用,并能接受较复杂的探索;A层能解决复杂的应用,并不断探索,激发探究的乐趣。为保证课堂教学分层教学的效率,要充分掌握每个层次学生的情况,尽量平稳的过渡,衔接自然。
        同样以“数列的求和”教学为例,对于C层的学生,由于其基础薄弱,教师着重讲解七种基本的数列求和方法,发布课堂练习时,也以书上例题及书上习题为主,在课堂提问中,以简单的定理、定义应用为主,可以是上节课数列知识的回顾,也可以是本节课求和公式的简单应用;对于B层次的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数列求和方法之后,可以增加分段式数列求和的例题,发布课堂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到讲台讲解自己对书本上习题的理解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分享,或者尝试简单的分段数列求和习题,在课堂提问中,以综合应用间的相互联系为主,步步引导,不断发疑→解惑,再发疑→再解惑,帮助学生吃透相关定理、定义,并能进行简单发散、推理;对于A层次的学生,在能熟练应用基本的数列求和方法之后,增加特殊数列、分段数列的求和计算,发布课堂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继续探索更复杂、更深层次的习题,在课堂提问中,也以发散性思维、一题多解为重点,进一步提升使其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创编梯度化习题,既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解题,也能还原解题的流程,训练解题思路。如对于习题“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S10=0,S15=25,求当n为何值时,Sn有最小值?”显然适合A、B层学生的。若改编成“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S10=0,S15=25。(i)求a1和公差d;(ii)求Sn;(iii)试求当n为何值时,Sn最小?”则对于前面两问,学生基本都能自主解决,对于第三问,如果教师加以引导,C层学生也能进行尝试。
        通过课堂教学分层化,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帮助每一层次学生都得到相应的进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4.分层教学在布置作业的层次化分类应用
        课堂教学结束后,为了巩固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教师需要布置相应的作业,这是分层教学应用于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了解学生在通过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分层教学要求制定、分层课堂教学实施后,效果检验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学布置作业,大多是“一刀切”,这极易导致C层次的学生觉得困难,无法完成,进而打击自信心,对数学失去兴趣,而对于A层次的学生,则是要么题量不够,还没热身,便已结束,无法达到课后作业的效果,要么题目太简单,干脆不愿甚至不想动手,为此教师可根据分层情况,给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
        同样以“数列的求和”为例,对于C层次的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是主要的,所以布置作业以书上习题或同步习题集为主,并在解题中,训练解题思路,做到不丢基础分,能抓中等题;对于B层次的学生,适度的布置基础题,帮助吃透定理、定义,然后增加一些分段数列的求和习题,发散思维,拓宽思路;对于A层次的学生,布置作业以思维拓展题为主,对于基本数列求和的应用,可是增加灵活多变、综合性更强的题型,并增加分段数列等特殊数列的求和习题,让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挖掘不同的解题方法,提升解题能力。在分层布置作业中,我们教师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对于C层次的学生,我们鼓励他们去尝试B层次的作业,对于B层次的学生,我们鼓励他们去尝试A层次的作业,不能过于死板,也不能太强制性要求,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调整。
        5.分层教学在学生评价的层次化分类应用
        有效的评价,能够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既能促进学生更进一步,又能让他树立自信。评价之前,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差异性,在具体评价时,教师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其中,过程性评价包括日常考勤、课堂表现、分段检测、纪律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外活动情况等等,课堂表现应该按照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科任教师总评的顺序,分别对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堂发言、课堂笔记等方面进行评价。由于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也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模式。对C层的学生,以鼓励为主 ,从各个方面发现他们的优点,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于B 层学生, 在肯定他们的进步优点的同时,客观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并以自身为例,如果我是你,我会怎么做,让学生更能接受;对于A 层学生,在肯定他们的同时,鼓励他们可以变得更好。
        需要教师引起注意的是,分层教学模式如果处理不当,也是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处于C层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家长也会认为这是不合理的,这是不尊重自己孩子的行为;对于A层的学生,则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为了避免这些负面影响的出现,教师在分层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隐性分层”的方法,并且根据多方面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在日常上课中,更是能根据情况随时调整。
        参考文献:
        [1]王洪强.浅论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方式[J].数学教学通讯,2020.
        [2]李星.高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运用研究[J].教学探讨,2020(15).
        [3]宋书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4]田淑华.基于分层教学模式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J].名师在线,2018(33).
        [5]彭慧燕.高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才智,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