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洁瑾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一中学
【摘 要】在生本教育视域下,教师尝试结合初中历史学科特征,探究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落脚点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课前:注重学情分析,预设教学设计;课中:聚焦课堂动态,生成教学设计;课后:关注学生反馈,反思教学设计。以期打造积极能动的生本历史课堂,实现历史教育教学的新成长。
【关键词】生本教育,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主张教育应从“师本教育”转向“生本教育”。生本教育倡导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要求依据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设计教育教学,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以期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在生本教育视域下,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尝试结合初中历史学科特征,以学生为出发点,心中有生,目中有人,探究如何借助课堂教学设计,调动学生能动力量,打造积极能动的生本历史课堂,实现历史教育教学的新成长。
一、课前:注重学情分析,预设教学设计
在生本教育视域之下,探讨如何进行更有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应是学习者的“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应是学习者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强调在备课初始,一定要重视分析学生的学情,切实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规律,重点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
在执教部编七年级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时,教师首先利用互联网发布问卷星调查,及时了解学生对这段知识的“已知”(汉武帝前的汉朝统治)、“未知”(大一统到底是什么?)以及“想知”(推恩令如何实行的?如何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铢钱到底值多少钱?……),在此基础上,确定学生的“能知”学习目标:归纳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政治、思想、经济等措施;涉及的重、难点知识有:“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通过问卷星调查反馈:七年级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不少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但从思维结构上来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复杂历史现象的理解往往容易简单化。七年级历史教授的是中国古代史,故事性较强,因此,教师用一段视频导入新课,再现历史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动力也相应增强。与此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融入对学生“怎么知”的思考,即思考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生方法与习惯,切实将教学设计的原点落实在学生的所学与所知上面。
二、课中:聚焦课堂动态,生成教学设计
在生本教育视域下,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力求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教学设计是课前的预设教学设计,还有待在实际课堂上进行实践、完善。
在生本课堂上,教师应聚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听生言、观生行、察生色,掌握课堂生成的各种动态表现,进一步形成生成性教学设计。
继续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为例,教师在教授“推恩令”的做法时,教师神奇地变出一只桔子作为教具,课堂立马活跃起来,有同学脱口而出问原因,有同学争相配合教师演示,有同学积极发言,表述自己对“推恩令”的理解,有同学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疑惑……此刻的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大胆发言,师生互动出彩、难点迎刃而解、课堂生动高效。这一教学方式得到了学生的肯定,教师大受鼓舞,成为了教师今后教学的保留环节。
但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授环节就比较不顺利,教师呈现了一段文言文史料,课堂突然沉寂了,个别学生眉头紧皱,抓耳挠腮,似乎在说他看不懂;个别学生垂眉低头,沉默不语,似乎在说不要叫他回答问题;个别学生无精打采,盯着书本,似乎在说他走神了……
这些形形色色的动态生成,是预设教学设计中不可能预先设定的,需要教师及时觉察,聆听出学生心声,进而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切忌简单粗暴地指责和批评学生。
生本的教学设计不仅仅只是一个课前既定的预设性的教学设计,更应该是一个课中动态的生成性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更切合生本教育的理念,更有利于生本课堂的形成。
三、课后:关注学生反馈,反思教学设计
一份心中有生、目中有人的生本历史教学设计,不仅包含了课前预设教学设计和课中生成教学设计,还需要课后关注学生反馈,反思教学设计。
再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为例,在预设性教学设计时,教师虽然已经考虑到了七年级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不高,在选取史料时已尽量选取简明易懂、对学生不构成较大阅读障碍的史料,部分较难理解的史料还提供了翻译。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古文阅读能力比预设的更加不理想,在教学中花费了较多时间用于帮助学生解读史料,由此也带来了两个副作用:一是教师讲得偏多了,学生个性思考的空间受到了挤压;二是课堂教学氛围压抑,学生被史料“打蒙”了,以致课堂气氛较为沉闷。课后,教师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这个问题,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反馈,透过课后作业检查、个别谈话和班级历史答疑本等信息的收集,教师得到了鲜活的学生的所思、所感、所疑,进而根据这些反馈,对教学设计进行再思考、再研磨,特别对史料教学这块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不是每一段史实都必须采用古文史料来加以说明,教师尝试运用一些故事性强的现代文史料来提升学生兴趣;在史料的解读方面学生的参与度可以提升,不妨设置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等进阶环节,学生可能会对这些古文史料少一点畏惧,多一点亲切。
关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后期还有一个小成就:爱好历史的方同学组织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利用课余时间,编写了一份关于汉武帝的历史剧本,教师为鼓励学生的能动学习之举,特意为他们修改剧本、拍摄了题为《汉武风云》的课本剧,后运用于微课制作中,该课赢得了专家的好评,这也成为了师生在学习路上共同成长的一份美好记忆。
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既是先进的教育思想,也是务实的教学方式,在此理论的引领下,初中历史教师作为历史课堂设计的实践者,要把实践与研究同意起来,成为行动的研究者,心中有生、目中有人,课前:注重学情分析,预设教学设计;课中:聚焦课堂动态,生成教学设计;课后:关注学生反馈,反思教学设计,在不断研磨中,使教学设计充满教师实践智慧,打造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能力提升的生本课堂。
【参考文献】
[1]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郭思乐著.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宾华著.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M].吉林:长春出版社.2012.
[4]薛伟强编著.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课例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