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渗透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实践和探索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第20期   作者:张秋英
[导读] 陈鹤琴先生提出:“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你要儿童怎么做,就应当教儿童怎么做”;“教学游戏化、故事化、生活化”等活教育思想
        张秋英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鹤琴小学
        论文摘要:陈鹤琴先生提出:“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你要儿童怎么做,就应当教儿童怎么做”;“教学游戏化、故事化、生活化”等活教育思想。而我们现在提倡的生本课堂,其核心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与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不谋而合,故我在自己的音乐课堂中有意识地渗透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做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生本课堂  活教育思想  游戏化  故事化  生活化

        德国教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宋代欧阳修在他的《吉州学记》中提出了生本的教学理念,他强调,教学要依据学生的个性。而从汉字的造字方法来看,“本”是一个会意字,木下加一横,表示这是树的根。所以“本”字的本意就是树根,常连称为“根本”,引申指事物的根源。凡树木有根则生,无根则死,所以“本”又引申指事物最重要的部分。那么,顾名思义,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课堂。
        鹤琴小学是陈鹤琴先生曾经就读的母校。先生提出的“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你要儿童怎么做,就应当教儿童怎么做”,“教学游戏化,故事化”等活教育理念浸润了一代又一代鹤琴音乐工作者。先生非常重视儿童的艺术教育,他认为,“音乐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种抒发情感的活动,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和音乐接触,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去,使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和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可见,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的初衷,还是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亦或是学生成长的需要,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先生都强烈呼吁要有孩童主体性的参与,与现今我们正在贯彻和落实的生本教育理念不谋而合。笔者在贯彻先生的活教育理念的同时,结合围绕音乐素养,构建生本课堂这一主题,在总结和分析实际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做了些探索和思考。
1、 以生为本,让音乐课游戏化
        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和主动思考,在以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去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努力改变以讲解、讨论组织音乐教学的智育课倾向。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儿童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能积极、主动地聆听、体验、想像、创造、表现音乐形象。换言之,生本课堂应是让学生来“玩”音乐,这个“玩”的过程要有探索、有想象、有期待、有困惑、有惊喜、有满足和不满足,还要有调整……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教学案例:(选自人音版第四册《音乐小屋》)
……
师:小朋友们,小船来接我们了,让我们继续前进吧!(放《郊游》音乐,教师和学生一起边走边跳)         
师:小朋友们,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新情况,一棵大树档住了去路,怎么办呢?(课件画外音:呀,小朋友们,你们又遇到困难了吧!别着急,完成下面的音乐游戏就能继续前进。努力啊!游戏方法:大树上有七个彩色球①⑦②⑥⑤④③,将任意两个球相碰撞,然后把这球上的两个音唱出来,并用柯尔文手势表示音高,最后大家一起连唱这两个音。)
师:我的①球碰③球
生:①(do)③(mi)         
生:13 13│13 1‖         
师点击课件,指名唱,全体生唱。(设计意图:通过“对对碰”音乐游戏,让学生对七个音符娃娃更加熟悉,在玩中唱,乐中唱,体现了本单元的主题“小音乐家”,同时增强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意识)
         ……
        又如在教学第三册《打花巴掌》时我让学生在拍手游戏中轻松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演唱;教学第八册《癞蛤蟆和小青蛙》时,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参与角色表演,突出了歌曲的趣味性和表演性;教学《加伏特舞曲》时,在体态律动中引领孩子们感受乐曲的音高、节奏、速度之表现力;教学《糖果仙子舞曲》时,在欣赏的基础上,利用奥尔夫乐器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乐器表现乐曲的情境……新课标明确指出,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2、 以生为本,让音乐课故事化
        音乐是人们用来抒发个人情感与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可以突破国籍、年龄、性别、阶级的限制,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情感沟通的桥梁,使人与人之间实现和谐相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学生的情感状态,从情入手,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充分运用教学各环节,优选、设计出最能激发和调动情感的教学方法。在人音版第八册《摇篮曲》一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用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感受音乐内涵,体会音乐情感的作用。
……
师:在维出纳,诞生了很多的音乐家,如海顿、莫扎特等。下面我们来了解其中一位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         
生观看课件,读一读,说一说:从舒伯特的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师小结: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困难,我们要像舒伯特那样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师讲述舒伯特创作《摇篮曲》的故事:

        那时的舒伯特生活很贫苦。有一天晚上,他没有吃饭,饿着肚子在街上徘徊,希望能碰见一个熟人,借点钱好充饥。但好久也没有碰到熟人。这时他走到一家维也纳的饭馆门前,饥饿难耐中走进了饭馆,在一张桌子前坐下,他忽然发现饭桌上有一张旧报纸,舒伯特就拿起翻看着。他见上面有一首小诗:“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双手轻轻摇着你……”这首朴素、动人的诗,打动了作曲家的心灵,他眼前出现了慈爱的母亲的形象。是呀,在那宁静的夜晚,母亲轻轻地拍着孩子,哼唱着摇篮曲,银色的月光透过窗子照在母子的身上,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呀,舒伯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于是,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拿出一支铅笔,一面哼唱着,一面急速地谱写着……舒伯特写好后,把歌曲交给了饭店老板,老板虽然不懂音乐,但觉得这首曲子那么好听,那么优美,便给了舒伯特一盆土豆烧牛肉。
        三十年以后,巴黎的一家商行将这份手稿以四万法郎的高价售了出去,这就是后来有名的舒伯特《摇篮曲》。舒伯特在贫困中,以美好的心灵为母亲和孩子们写下的这首甜美的歌曲很快在世界各地传唱开了。
        ……
        师: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或想想自己的母亲,感受、体会一下,用柔和甜美的声音,恬静、舒缓地演唱这首《摇篮曲》。         
学生上台表演,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师:听了同学们的表演唱,我感受到了你们与妈妈之间深厚的爱。为了我们的成长,妈妈付出了许多。妈妈的恩情象温暖的阳光,无时无刻不照耀着我们,我们要感谢妈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怎样表达对妈妈的爱的?         
学生用简短的话讲述自己与妈妈之间的故事。
        ……
        这一环节运用课件演示兼讲解故事,学生安静地聆听着,听完故事,学生谈起自己的感受:“舒伯特很了不起,他31年短暂的一生竟创作了998部作品,是他生命长度的32倍。”“舒伯特很勤快,他在学生乐队里帮大家干杂务。”“冬天舒伯特的手冻得又红又肿,没钱买吃的,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还坚持作曲。”……看得出,学生都被舒伯特的故事感动了,他们心里升起了对舒伯特无限的敬意。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情并通过情感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音乐作品中,使其得到美的享受,从中了解舒伯特不怕困难,坚持作曲的可贵精神。
        音乐课堂中创设形象化的教学情境,以充满趣味性的故事为主线的教学环境,不仅能使学生的兴趣高涨,也能吸引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走进音乐,理解音乐。
三、以生为本,让音乐课生活化
        以生为本的施教,应从生命教育的高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认识儿童生活经验的意义,努力把音乐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时,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从学生音乐经验出发,利用生活资源让音乐课更加生动,进而让学生更愿意去学习和表现。
        如《美丽的黄昏》教学中,我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先想想自己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美丽的黄昏,都是在什么地方见到的,具体美在何处(如学生没有此类经历,可以请家长帮忙,带着学生观察、回忆),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们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所见,所思。这样,他们就有了进一步视听的兴趣,能够在简易创编的导入中,看着图形谱进行视听,在懂得二部轮唱后,通过音准、音色的控制,让学生有体验、有兴趣地进入音乐课堂学习。又如在教学歌唱声音方面时,对于小学生,如果给他们讲授歌唱方面的理论知识,会较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告诉学生:吸气就像闻花香一样,肩膀不动;唱高音时腹部要有抬重东西的感觉等等。我还让学生用打哈欠来体会口腔的打开;通过拍皮球来体会声音的短促与跳跃……这些形容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上了,学生容易领会,教学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生本课堂的构建是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环节。小学生对外界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模仿力,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忽视他们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就会妨碍他们正常的成长和发展,这样成长的学生只会接受,不会独立思考和创新,他们未来的发展潜力就可能被扼杀。小学音乐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掌握音乐基本知识,获得基本技能,初步形成一定的审美和表现能力,能够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生活和人生。因此,我们在视唱练耳、音乐知识、展现表现等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会感受与鉴赏。如学会模仿,能根据歌曲、乐曲哼唱;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初步辨别节拍与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以及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民歌及风格;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描述与鉴赏评价。
        但这些还不是生本课堂教学唯一追求的,生本课堂教学更注重因材施教,以学生的经验、智慧和学习积极性为资源,探索地学、合作地学、交流地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实现将课堂“从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把课堂“让”给学生,教师用心地做好引领者和指导者。尊重学生,依靠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找到学习的方法,激起学习知识、探索思考的兴趣,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窍门,让每一个孩子在音乐课堂有归属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个学生能够在音乐方面有发展和提高。正如陈鹤琴先生说的,教育应该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参考文献:
【1】(德)雅思贝尔斯(Jaspers,K)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1991.03.
【2】陈鹤琴《大夏书系:家庭教育(第2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东方慧子《一代文宗欧阳修》武汉大学出版社.
【4】《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绍兴市上虞区鹤琴小学张秋英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