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权
瑞安市锦湖第一中学 325200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肩负了更多的责任。它既要向学生传授“三基”,又要始终在体育课程中贯穿思想品德教育、终身体育观等德育内容。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经验总结等方法对A学区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如何解决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缺乏德育意识,提高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效率以及改善体育评价机制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策略,从而验证体育与德育的关系,以期能对A学区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提供一些借鉴与帮助。
【关键词】 小学体育;学校德育;评价;渗透
一、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化,体育课被赋予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包括将德育渗透于体育教学中。这一点在公开课、优质课评比中已经很好的得到了体现,但大部分的常态课仍存在重“技”与“能”,而轻“德”现象。经调查,常态课中只有小部分体育教师会在课堂中渗透相关德育知识,注重学生品质的培养,而大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进行德育的意识。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今天,这种“教”与“育”显然是不够的,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经多方调研与实践,目前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德育教育意识淡薄。体育教师进行教学时,没有按照课标或者学校教学要求,没有准确理解体育课程的真正含义,以至忽略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2.德育教育效率较低。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没有真正使学生认识到良好品格培养的重要性,并且内容相对理论片面,不能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缺少实际教育意义。
3.教育评价机制单一。考核成绩基本上效仿竞技的方式来评定,如跑步项目,学生得分的高低取决于跑的快慢。这就导致评价内容过于片面,方式过于单一,重结果而轻过程,缺乏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或者诊断性评价。
三、实施的策略
1.榜样引领,感染学生
体育老师相对主科老师来讲,“言传”的空间较小,更多的是“身教”,但这不足以成为借口,更应严格要求自己,明确德育内涵,增强德育意识;其次,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资源,制定出每堂课德育教育的具体任务,提出相应的措施,在课堂中将教书和育人的任务有效地结合起来;最后抓住一切有利的条件,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2.德育渗透,启迪学生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版块,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此时抓住有利条件,寓德育于体育,以实践活动直接检验使学生的行为表现,更利于体育教师找准方向,使德育教育更有针对性。
(1) 抓课堂常规,规范言行
上好体育课的基本保障是体育课堂常规。因此我们首先要在课堂认识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营造出良好的德育氛围。如:课前师生相互问好,课后师生互道再见;课中要求学生严密有序地集合、整队、列队到队形变换,从而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等。每学期初,我都要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让学生从思想上得到重视,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
(2) 借理论学习,培养情操
室内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了教学需要而组织学生在室内完成的课堂教学,是室外体育课教学的有效辅助及补充。按课型可分为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知识类、室内活动类、体育欣赏类等,内容丰富,而且许多内容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素材。
(3) 重实践活动,提高素质
体育教学内容多样,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特别是实践技能教学。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之前应当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结合学生实际,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800米、50*8往返跑等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球类、拔河等竞技类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与竞争意识。如果能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引用一些伟人的思想和一些优秀运动员坚持锻炼、创造佳绩的事迹去启发学生,则会锦上添花,教育效果更上一层楼。
(4)创展示平台,展示风采
培养一个具有主体意识、能独立面对社会挑战、处世积极向上的身心健康的人是现代教育的目标。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引导他们表现自己,挑战自己,检验自己。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体育教研组与大队部合作,结合他们的优势,制定相应的活动内容、活动计划等,使学校的群体活动与德育活动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例如:广播体操评比、大课间活动评比、体质健康达标运动会等。
3.多元评价,促进成长
学校体育要想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一位学生享受到体育与健康的快乐,我们就必须要严格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因人而异地评价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注重最后的成绩,更要注重学生在体育参与中的进步、情感变化、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下面介绍一下我校是如何对学生体育成绩进行评价的。
第一个部分是以《瑞安市小学体育学业成绩评价方案》为依据的两个因素:身体能力与行为意识能力。这两个因素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内容、目标、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标准。
第二个部分是围绕学校传统“孝德”文化展开的《集善》评价机制,作为辅助内容。该评价机制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把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合作精神、学习态度、能力与方法、个人取得的成绩等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学生作出综合、全面的评价。形式上以“争章”的方式进行激励,从争“学善”章到“行善”卡、“乐善”卡、“和善”卡、“至善”证书,循环积累,依次争取。
两部分相互结合,进行多元化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展示学生阳光风采。通过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行为习惯大为改善,身体素质显著增强。近两年,全市近百所小学的体质监测数据排名(按得分)保持在前二十名。
四、结语
《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所说:“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无德智也”。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能促进德育教育的有力实施,德育教育的实施也使学校体育教育更丰富,更能开启学生智慧,凝聚学生。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信礼让的高尚道德品质;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尚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要想更有效的把体育与德育教学融为一体,双“剑”合一,双“育”并行,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支援.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小学德育.2008,(23):23-24.
[2] 李伟民.体育课程与教法[[M]]. 新华出版社,1981(1).
[3]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