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0期   作者:王学宇
[导读] 在西方国家有一个专门的“感恩节”,为了学会感恩,在节日的这一天
        王学宇
        肇源县茂兴镇中学 黑龙江 大庆166500
                         
        在西方国家有一个专门的“感恩节”,为了学会感恩,在节日的这一天,全家人欢聚一堂感谢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西方的感恩是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人们从小就懂得了感恩,就懂得了仁慈善良,就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人本主义教育。西方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非常普遍,人们的慈善行为也比较常见,这就是感恩教育的结果。在孝道方面,古人堪称我们的典范,在古时,孝道是做人的一个起码原则。古谚语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施恩不图报,知恩知报,这是人类的共识,它超越了民族,文化,国体,时代。  目前小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他们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觉得家长以及他人给予他们的都是理所应当的.不会感激、不会感动、不懂关心;甚至骄横、自私、懒惰。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在感恩教育方面做一番研究,通过研究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他们相互信任,学会尊重,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懂得关爱他人,感激生活。探索出新形式下农村学校对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方法。因此确立了研究题目:“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
        通过研究,实现了如下几个目标:  1、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感受、体验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学会运用适当的感恩方法。  2通过教育,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学会用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3、通过对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形成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体系。  在研究过程中,我以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培养的研究为重点,以行动研究法为核心,辅之调查法、 文献法、个案法等方法,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开展感恩教育以来,师生中,会感恩的人多了,与人顶嘴的少了;会做家务的多了,伸手不劳动的少了;会节约钱粮的多了,吃零食进网吧的少了;会助人为乐的多了,与人闹矛盾的少了;会遵纪守法的多了,违规违纪的少了;学习求上进的多了,没进取心、没荣誉感的少了;会讲奉献比爱心的多了,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的少了;会讲礼貌、讲道德的多了,不讲文明、不讲公德的少了。同学间每天早晨见面时相互问好鼓励成为了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校没有发生一起打架违规事件,没有出现一起违法违纪案件,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从调查中发现,我校的中学生现在已懂得“应尽力为身边的人做些事情”、“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我们付出了很多”、“要有感恩之心”等道理,有些学生也从行动中表现出来。有些学生看到老师很累,主动走到老师身边给老师给你一个问候“老师,你很累吧。”很多学生在家里也会帮忙做些家务。说明,学生的感恩行为和意识是可以培养的。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我们老师的视野更加开阔,活动组织能力、研究能力等也都得到了提高。相关的论文课题获奖,真正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丰富的感恩活动中,促进家长进一步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使其教育方法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同时,家长的思想也得到了净化、升华。就如一为家长说的:“学生懂得了要记得他人的好处,要感恩。我们大人也一样,有了这样心态,一切觉得好了。”  
        通过一年以来的研究工作,我发现要实现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1)学科渗透感恩教育。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的、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2)在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学校、班级范围内定期请名人、专家进行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安排专题的感恩教育活动,于感恩教育与活动之中。  (3)家校联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4)利用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组织学生到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
        通过研究,我收获了在学生感恩教育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得到了丰富的相关经验。同时,在与学生、家长、老师的沟通交流中我也收获了感动、理解和尊重,这些都是宝贵的。与此同时,我积攒下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为今后继续研究打下了基础,我撰写的相关论文也获得了市级优秀论文。  在研究过程中,我对教育科研有了更深的认识,掌握了更多的科研方法和技能。教育科研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探索、前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