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玲
宣卿中学 广东 肇庆 526000
摘 要: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应以问题解决为主要目标。在这一领域的教学中应遵循活动、体验为主和联系生活、综合运用为基本原则。具体方法包括:要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从问题本身入手;注意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的结合。
关键词:实践与综合应用??问题解决??应用意识??活动??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其中前三个领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教师的普遍重视,教学目标落实较为到位。而“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却处于相当尴尬的地位,许多数学教师要么将这一领域的教学内容忽略不计,避而不教;要么草草带过,不见效果;其教学目标很少得到真正的落实。这其中的原因较为复杂,一方面是“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效果难以检测,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很少出现相应的考查内容;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目标,理解还不是十分透彻;而且对实现教学目标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十分清楚。
一、对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目标的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指出:“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阶段性目标按不同学段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第一学段(一、二、三年级)在“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中的学习主要是“实践活动”。其学习目标是:“在本学段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具体地说就是:
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学段(四、五、六年级)在“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中的学习主要是“综合应用”。其学习目标是:“在本学段中,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首先从内容标准看出:小学阶段“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学习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也就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在近二十多年来成为各国数学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的热点。那么,什么是“问题解决”?卡耐认为,“问题解决”是学习者为了适应情境的需要,运用过去所习得的知识、技能以寻求解答的过程;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者经由探索、分析、搜寻等不同的方式获得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并试图解答疑问,消除困惑,直到达到目标为止。数学知识技能习得的重要目标是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而顺利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良好的数学知识技能。
其次从阶段性目标明确指出中看出:两个学段都特别强调要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就是要了解数学的应用性。
与其他科学相比,数学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在生活、生产、科研等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
最后从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中看出: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应当是在广泛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的数学学习,而不是抽象的,不考虑实际的纸上的数学学习。
二、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我们说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目标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那么在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时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教学原则?采用什么方法呢?
(一)以活动、体验为主的教学原则
要注重通过活动获得自己的体验。什么是体验?体验谓之亲身经历,实地领会;指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体验到的东西会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学生的数学学习大多经过前人的整理、抽象、提炼,学生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但难免会有隔阂感,“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学习就是要通过活动消除这种隔阂感,给学生一个深层次体验的机会。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例如四年级上册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的教学,就应当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开展探究活动,让他们首先确定研究方案,决定选择测量“1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还是“1亿粒米的重量”……然后再思考如何进行测量,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活动。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个性化理解。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教师不是被动的,也不能将教师的地位降到和学生一样,他是学生和问题之间的一个中介。教师作为中介,其对问题的理解、水准当然要高于学生,可以起到向导作用,但不能代替学生。每个学生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想法,惟其如此,才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联系生活、综合运用的教学原则
研究表明,学生通常可以列出一些数学概念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但在实际情境中,却很少有学生能够想到并运用这些概念。也就是说,数学课堂上的数学活动即使有一定的生活背景,学生也很难将之与真实世界中的事件等同,他们会不自觉地将数学课堂中的数学活动与真实生活划分开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中,要遵循联系生活、综合运用的教学原则,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体验,真正达到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目的。
要想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体验,还应将课内活动延伸到课外,将课外的调查、测量等与课内的探究活动相结合。例如“粉刷围墙”活动,就应当将围墙的数据测量,涂料的价格、性能调查放在课前。通过课堂的讨论活动,使学生体验生活中选择涂料的真实过程。在制定出初步的粉刷方案之后,整套的方案设计可以放在课后,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合作完成。这样的一个流程下来,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真实情境中是如何制定工程方案的,数学知识是如何在生活中得到运用的。
综上所述,问题解决是小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一领域的教学中应遵循活动、体验为主和联系生活、综合运用这两大基本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围绕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体验为目的。只有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达到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注(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鲍建生 周超.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10.
[3]?孙勇.关于数学应用能力若干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