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0期   作者:伍秀莲
[导读]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结合学科特点,

        伍秀莲  
        云安区石城镇茶洞小学   广东云浮  527300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结合学科特点,面向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素养,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加强创造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同时,发展创造思维应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努力保证学生创造思维培养的延续性和全面性,这样才能为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造思维,培养
        创造思维是有创见的思维。对学生来说,用不同于前人不同于别人的思考方法去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得出前所未有的正确思维成果。这种思维就是创造思维。创造思维能力的特点是敢于质疑,善于并巧于释疑,在思维过程中具体表现为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求异性、正确性和深刻性。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旺盛时期,活泼好动,富于想象,爱好模仿,可塑性大,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培养动手能力,发展创造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必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尤其数学课,让学生手脑并用,既动手又动脑,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操作技能,而且能进一步培养创新精神,发展思维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因此,低年级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加强直观教学,增加学生的活动和动手操作的内容,引导学生实际观察、操作,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如开始讲加法和减法时就指导学生用熟悉的事物和图形亲手摆一摆,来说明加、减法的含义,抽象出数和数的计算。接着就让学生按照题意,动手摆实物图形或学具,边摆边说算式,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发展想象力的同时,重实践,动手操作,加深对几何知识初步的理解,发展创造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启迪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在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操作、质疑、讨论、分析来完成,从而得出是由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以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是。
         二、主动探索,使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相结合
        发散思维是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着不同方向,不同途径去探索和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收敛思维是从已知信息中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寻求正确结论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例如,在教学第十二册“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我引导学生探究,先让学生思考,比一比,看谁想出的解法多。此时,学生乙举手回答:“我除了用这种方法外,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因为题目是求‘六月份捕鱼多少吨?’就是把五月份的捕鱼量2400吨看作单位‘1’,那么六月份的捕鱼量就相当于五月份的捕鱼量的倍,所以求六月份的捕鱼量就是求2400吨的是多少。”我最后总结,肯定了学生乙的两种解法并指出第二种解法简便。这种训练就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有机结合的结果。学生的创造思维亦由此得到了发展。
         三、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的尝试,勇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一题多解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教学“某修路队要修一段长300千米的高速公路,前4天完成这项工作的的,照这样的速度,剩下的还要几天完成?”时,可用一题多解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知识去剖析数理关系,纵横沟通,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解题思路会更开阔,思维更活跃,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


        另外,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能更好地发挥创造思维。例如在课堂上添加游戏、比赛等形式的教学,或者设计与生活高度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创造性的解题思路。再比如,在对较大数加减法进行教学时,对于某一个数-199这种运算,学生很容易错解成某一数-200-1,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应的情境:小明去商场买衣服,想购买衣服的价格为199元,当时小明有556元现金,买完衣服后小明还剩下多少元?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小明应该拿出两张100元来购买衣服,这时商场要找给小明1元,因此,计算小明手里还剩多少钱应该是556-200+1,这样教师就可以借助生活情境来为学生掌握解题思路提供指引,同时还能刺激学生在相似题型中进行应用,实现数学知识的向外扩展和迁移,引导学生形成拓展延伸的思路和习惯,掌握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克服解题障碍的方法。
        四、强化一题多解思维的锻炼
        数学本身逻辑性、抽象性相对较强,同时数学学科中知识和各种题目都有一定的规律,同时很多知识又具备开放性的特征,往往能用更多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题,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解题思路,对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至关重要的价值。教师应对问题不同的解答方式给予足够的关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索解题方式,让学生拥有从不同解答方式出发进行解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灵活解题的能力,为学生创造性解题思维的培养与锻炼提供支持。
        例如,在对平行四边形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平行四边形的求证为契机,锻炼学生一题多解的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和过程对平行四边形求证,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求证方法,学生可以通过两组对边是否相等来进行求证,也可以通过两组对边是否平行来求证,或者验证其中一组对边是否平行且相等来求证,也可以对比该四边形两组对角是否相等,只要满足以上其中一项,即可证明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或者也可以让学生探讨其他的验证方式和过程,只要能够正确验证出该四边形是否属于平行四边形即可。
        数学的知识体系虽然相对繁杂,但不同的内容往往有一定的联系和衔接,借助对学生一题多解能力的培养,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数学规律,引导学生用创造性的思路发现解题规律,形成正确的解题思维。
        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古语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对各个问题进行讲解时应适当控制讲解的范围,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形成自己的学习和解题思路,借此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尽量避免学生的学习行为过度依赖教师的讲解导致思维僵化。同时,教师应积极借助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索,借助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问题锻炼学生自主思考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解题和思考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例如,教师在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讲解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
        当分子与分母同时扩大相同倍数时,为什么商会始终不变?
        分子与分母同时缩小相同倍数,会是什么结果?
        有哪些例外?
         五、结语
        利用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探索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借此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形成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思考的辩证思维能力。实际上,数学教学不仅注重解题过程和答案,还要注重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吸收和应用,教师应在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同时做到举一反三,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而言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林升.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8):72-73.
        [2]杨连新.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4):153.
        [3]徐欢.创造教育,聆听花开的声音—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J].好日子,2019(23):1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