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0期   作者:程长玲
[导读] 高中数学,是逻辑性与抽象性的结合,需要高中生发散性思维,

        程长玲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一中
        【摘要】高中数学,是逻辑性与抽象性的结合,需要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因此,本文探究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不仅可以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还可以培养高中生对于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聚焦课堂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
        提高关注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基于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和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的要求为背景的,教师应多元化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抽象思维,提高逻辑推理能力,从而能够做到一些简单的数学建模,运用数学运算结果做到一些直观想象以及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1.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高中的数学不同于初中数学,其难度、跨度显著增加,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直观想象能力要求更高。因此,高中生要在应试考试压力下,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然而,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是教学内容的增加,学生学习负担重,教学模式单一,评价单一,一味延长学习时间;二是由于高考压力,拼命缩短教学时间,盲目追求“高效课堂”,不注重概念教学,忽略知识形成过程,不注重学习能力培养,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新高考要求的在情境中以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探索,提升发展教学素养的理念得不到体现。例如,在函数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其形成过程,而是直接给出概念,甚至直接介绍具体的函数以代替函数概念教学。
2.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确立教学目标
        高中数学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运动技能领域。因此,教师应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以高一人教版A版教学来说,备课要以教材为基础,但不限于教材,教材要灵活使用。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高中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道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从而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2]。每节课都要有一个教学重点,整个教学逐步围绕教学重点展开。为了让高中生知道这门课的重点和难点,高中数学老师可以在开课时在黑板的一角简短地写下这些内容,以引起高中生的注意。对此,高一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全班的高潮,教师应通过声音、手势、板书或运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的变化来刺激高中生的大脑,使高中生兴奋起来,并适当地插入与这些知识有关的笑话,使高中生对自己在大脑中所学的东西产生强烈的印象,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高中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2]。尤其是在高一例题的选择上,最好是循序渐进地展示出来。备课时,首先完成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其次结合近年来高考的试题和这一节的知识内容来选择相关的题目,最后每节课往往涉及到几个问题链接上次的数学知识点,便于高中生记忆。
2.2多元化课堂教学
        实际上,高中生的学习过程原本就是对于知识结构的剖析、再重建的一个过程。尤其是数学知识,其理念的学习和使用都基于知识运用的领域。目前,教师多采用“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去思考数学本质[3]。该模式共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设计问题,教师针对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最开始的一个问题产生多个问题,从而不断基于一个问题开始发散性思维思考。二是提问的环境,数学问题的提出要注重于问题实际发生的领域,多从实际生活为主线,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运用于其中。对此,讲课内容应以教材知识为基础,但不能受教材知识的制约。因此,在讲解中设计有趣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高中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如,学习《二项式定理应用》时,可设计问题“今天之后的 33006 天是星期几? ” 这类问题能引起高中生对二项式定理知识探索的兴趣,且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使一些高中生感到有挑战性,从而激发高中生的探索兴趣,激发高中生的知识乐趣。
2.3运用反例教学法
        反例教学法模式可以充分体现高中生主体性,而多样化的互动教学模式可以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互动式教学是教师与高中生沟通的一种模式,是一种不等同于语言交流的模式,而是运用一个数学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对于问题的提出,进行假设、命题,教师在学生假设命题过程中,及时互动,从而达到问题提出的有效性。尤其是在高一数学课中,教师多引导学生对于问题的剖析,逐步发现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其结果,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促动高中生对于数学知识的逆向思维。因此,当高中生从积极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往往很难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总是保持错误的惯性思维 [4]。比如,运用反例教学法,可以使高中生深刻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有效地突破思维结构。例如:若一系列函数的解析式相同,值域相同,但定义域不同,则称这些函数为孪生函数,那么函数解析式为y=x2+2,值域为{6,11}的孪生函数共有多少?虽然此类直线求解的问题看上去比较容易, 但在实际解题过程中, 高中生会出现漏洞。教师在讲解此种类型的题目时, 可以先将解题形式列出,引导高中生集合A={2,-2}中至少取一个元素,有22-1=3种选择;在集合B={3,-3}中至少取一个元素,有3种选择。逐步引导高中生发现问题, 这样便可让高中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进行更全面的考虑。
2.4重视高中生主体地位
        高中新课程的目的是关注高中生的发展。对于高中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总结和鼓励,及时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完高一数学三角函数概念后,让高中生复述、例句,再抹去解决方法,让高中生上台表演。对于基础差的高中生,引导高中生主动发问,同时,教师可以根据高中生的表现及时鼓励高中生,培养高中生的自信心,让高中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高中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以高中生为中心[5]。在教学过程中,让高中生自始至终唱主角,让高中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高中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教师成为学习的领导者。在课上,高中数学老师尽量少说话,让高中生多动手,动脑筋思考,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如在课堂上,发现高中生一个问题往往需要思考很长时间才能找到答案,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让高中生明白、记忆,从而调整。对此,基于高中生基础上调整的教学方式,利于培养高中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形成新方法。对此,高中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高中生们经常会想出一些更为简便的解题方式,教师应尊重高中生的思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高中生的主体地位。
2.5多元化评价
        高中数学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许多高中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丧失了信心,最终导致数学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数学教师应采取合理的评价方法,在高中生表现好的时候及时鼓励高中生,使高中生充满自信,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当高中生表现不好的时候,教师不应过于严厉地批评高中生,但要积极引导和关注高中生,通过指出不理解的地方,让高中生热爱数学[6]。例如,讲授“等差数列”知识时,高中数学老师可以问高中生:“可以举例几个在生活中应用等差数列的例子吗?”这时,高中生们将进行热烈的讨论。这时,教师可以多元化对高中生评价,不断刺激高中生的思维发散性思考。
3.结语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有很多,数学教师应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立足于教材,不断地多元化教学、评价,从而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数学高中数学老师还应采取合理的高中生行为评价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促进数学思维的跳跃性,为高中接下来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郑宝生  潘鑫. 从数学概念教学到数学模式的形成——谈《函数奇偶性》的教学. 教学考试, ISSN 2095-2627/CN 54-1058/G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