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游戏与数学碰撞——试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游戏应用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0期   作者:刘安
[导读] 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相对简单,是小学生数学启蒙阶段,
        刘安
        姚安县前场中心小学 云南楚雄675304
        【摘要】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相对简单,是小学生数学启蒙阶段,同时也是数学基础的铺垫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繁杂、枯燥,对天性活泼、好玩的小学生而言,适当的游戏引入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小学数学教学的游戏应用策略,让游戏与数学碰撞出丰富的火花。
        【关键词】数学;游戏;小学
        寓教于乐是小学阶段各科教学的一大宗旨,其目的在于帮助小学生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并在玩乐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小学数学以基本数学概念为主,在游戏设计上有天然优势。数学老师把握好这一特征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吸引学生,通过游戏强化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的认知,这对于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
1.记忆大挑战,反复练习夯实学生数学概念认知
        小学是学生初步系统性接触数学的初级阶段,该阶段的数学知识大部分对于学生而言是崭新的。面对数量多、类型杂的数学基础概念,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迅速融入数学学习氛围确保学习进度。而落后的那部分学生,常常容易出现概念记不牢、运算法则混淆、图形性质错乱等基础数学概念认知弱化的现象,这对于打好数学基础十分不利。但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不重视此类现象,认为学生的基础不牢是因其尚未投入足够精力导致。然而实际上,从根本上说,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弱化,教师未能充分照顾不同学情、未能转换教学模式、调整教学方法等也是关键因素。对此,笔者认为,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夯实数学概念认知,必须采取重复性练习策略,而结合小学生的天性特征,在数学课堂上开展记忆大挑战游戏则能兼顾课堂氛围与教学效果。
        所谓记忆大挑战,是基于重复性联系策略帮助学生强化数学概念记忆的游戏化教学模式。记忆大挑战可以适用于所有数学概念的教学中。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或者三年级上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记忆大挑战游戏,通过分别列出各类图形的性质,如正方形有四个角、平行四边形两条边平行、梯形有一条边平行等性质,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记忆。随后,在课堂内开展记忆大赛。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参赛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记忆挑战;随后,教师以此向每一组展示一组图形,每组学生在黑板上列出这组图形的所有性质,用时最少的组获胜。在同一个游戏内,不同小组可能会抽到同一组图形,这并不影响比赛的公平性,相反能加强其他小组对图形性质的记忆印象。记忆挑战大赛并非死记硬背,而是通过这种趣味形式帮助学生将性质与图形相联系起来,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
2.小小工程师,迅速反应强化学生数学逻辑思维
        角色扮演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游戏之一。由于逐渐开始在长辈、朋友的陪伴下接触更真实、复杂的社会,开始辨别社会上不同岗位职能,小学生在想象自己成为某个职业人上尤其频繁。

对此,数学老师可抓住这一关键点进行“小小工程师”的角色扮演游戏设计,比如“小小会计师”、“小小建筑师”等,让学生以职业角色扮演的形式参与到数学逻辑思维课程中,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独立比赛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原理解决现实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与此同时,为了让游戏发挥更大的价值,教师还应对游戏内容进行教学目标的贴合性设计,而非为了课堂氛围或者为了游戏而游戏。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课堂设计成为“一个工程师的职责”,将学生摇身一变成为一名室内设计工程师。让学生想办法测量所在教师的面积和体积。游戏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设置“硬装”工程师负责粉刷墙面,“软装”工程师负责设计窗帘大小、地毯大小,还可以设置“会计”工程师,负责做出室内设计的预算,通过一整个“小工程”的设置,让学生从角色扮演中体会到乐趣,并且能在实际应用中以数学思维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生活实验室,激发创新提高学生数学研究能力
        小学数学是基础数学,也可以归类于难度较小的数学类型。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除了应对升学考试、检验自身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在学习以及练习的过程中养成一定的数学综合素养,或者数学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研究能力,也就是加强其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包括思维应用、实践应用。对于教师而言,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意味着学生喜爱数学,愿意完成数学题,并且在生活中善于思考数学,能用数学思维探索未知生活。因此,笔者认为,要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研究能力,教师应善于利用游戏的教学模式,经常开展“生活实验室”课堂活动或者课外活动,通过构建一定的数学游戏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且探索解决方案。
        要搭建数学课堂上的“生活实验室”,教师首先要明确小学生数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目标。一般而言,小学生的数学研究能力集中在对某一些相对较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例如,奥数中的跑道反向相会问题、鸡兔同笼问题、人追车问题等。此时,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课堂游戏中引入这些相对复杂的数学问题,并搭建生活实验室,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引导其以团队的模式共同在课上、课后研究问题、做好实验,例如,五年级下册的“找次品”问题。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期限,要求各组在期限范围内提出解决方案,并集中在一节课上进行方案探讨,选出最优方案,由此鼓励学生积极研究,大胆参与,逐步建立起数学研究思维与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学习时间跨度较长,小学生从初步接触数学到逐步跨越不同难度的数学学习障碍,难免会有大部分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的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游戏于数学碰撞,通过良好的、适当的、有趣的游戏设置帮助学生记住基础数学,形成数学思维,养成数学研究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做好最坚实的铺垫。
参考文献
[1]陶素丹.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261.
[2]陶怀福.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281.
[3]王子欧,王森.新时代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和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100-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