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应用小组合作模式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0期   作者:王欣欣
[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学习
        王欣欣
        身份证号: 1307021980103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生活化教学情境以及趣味性课堂活动等多元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质量,以促进学生在今后成才之路上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模式;探究
引言
        在以小组合作为前提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可以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充分进行交流。探究式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学理念。因此,这也要求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要线索,把教学中的每一项措施实际落实到探索的方向上。老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思考进而能够深入探索和发掘问题,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1合理划分小组,明确各个小组的学习目标
        在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模式的一开始,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将班级学生合理划分为多个数学学习小组。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特点,将他们划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最好每个小组里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2个。这样,每个小组就有6名学生。在完成数学小组的划分后,数学教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为每一个小组明确学习目标。在确定学习目标的时候,数学教师一定要秉持“组内异质,组组同质”的教学理念,确保每一个小组都能保持均衡的学习步伐。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负数”前,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他们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学困生,数学教师只要求他们在本节课掌握负数的定义,并认识哪些是负数;对中等生,数学教师要求他们不只要掌握负数的定义及认识哪些是负数,还要掌握负数与负数之间的加减法运算;对优等生,数学教师要求他们除了掌握负数的定义、认识负数,以及掌握负数与负数之间的加减法运算外,还要掌握负数与正数之间加减法的运算。通过明确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提升。
2科学创设竞争氛围,实现互补学习
        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提升他们的凝聚力及向心力,科学创设竞争氛围。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科学创设竞争氛围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为学生创设竞争氛围时,一定要保证优等生与优等生之间竞争,中等生与中等生之间竞争,学困生和学困生之间竞争,而不能让两个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在一起竞争——这不能保证竞争的公平性。而且,在竞争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比如,学困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可以向优等生或中等生请教。这不仅能帮助优秀的学生进一步巩固学过的知识,而且能帮助学困生学到他们以前没有理解的知识,共同进步。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因数与倍数”时,可让学生以数学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明确因数与倍数这两个概念。15分钟后,数学教师可随便出题来让相同层次的学生比赛,如问两个同样处于优等生行列的学生20的因数都有哪些,通过比拼反应速度来决出胜负。这样的形式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合理创设鼓励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了提升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师在学生参与竞争活动后,可对其进行相应的评估,可以每周一评,也可以每月一评,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数学课堂活动,促进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某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激励学生更努力地学习数学,在教室后面的墙上设置了一个荣誉榜。

这个荣誉榜的主要作用是在每次竞争活动后公布、展示评选出的荣誉学生或荣誉小组。通过这样的安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升了。
4丰富教学促进小学数学探究课堂的开展
        丰富的教学方法犹如教学中的助推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小学数学探究课堂的开展。在过去,学生往往因为老师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而对学习没有激情。因此,在进行探究式课堂构建的过程中,老师要用正确的、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和学生与一起学习“位置和方向”的课程时,老师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将学生分成人数均等的小组。然后,老师让学生围成圆形,让小组各派一名学生站在围成的圆形中,要求学生旋转三圈后,停下来后指向老师所提到的方向。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教学方法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以小组合作为前提进行自主性探究
        小组合作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性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原先的小学数学教育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老师灌输式的教学让学生对于数学提不起来兴趣。因而在开展探究式课堂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以小组合作为前提的基础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
        例如,在进行“除法”这节课的学习时,老师可以提前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分组的过程中要避免两极化,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实况进行分组。与此同时,老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来作为本节课的开始。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同学们喜欢在春天做些什么呢?今天,小星叔叔带着小星和小花来到了花园一起放风筝。他们买了3个风筝,花了12元。然后,老师问学生一个风筝多少钱?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本,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在预习课本中,学生可以明白除法的定义和算法。之后,老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组织讨论。在讨论完之后,老师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总结发言,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促进小学数学探究课堂的构建和应用,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6结合生活化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小学生在接受系统的数学教育过程中,由于本身的数学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生活经验展开对数学理论知识的解读。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生活化教学情境为学生降低数学知识的理论性,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在进行“相交与垂直”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时,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最短”的定理,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我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运用了相关生活案例为学生做课前导入:假设A 点是你们的家,而直线B 是一条小河。有一天同学们想去小河中抓鱼,抓鱼是不是要带几种工具啊,但是走的路很长了我们又会觉得很累。那么同学们现在讨论一下:怎样才能走最短的路线节省体力,然后利用剩下的体力抓鱼呢?大家可以在纸上画不同的路线,用尺子测量一下。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立,使学生明白垂线最短的定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小组合作学习质量。
结束语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成为教师在开展数学课程中的重点问题。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将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降低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学习的难度,同时在愉悦课堂气氛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李德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87.
[2]张会斌.浅析小组合作理论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究[J].才智,2019(33):129.
[3]康蕾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0):2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