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振中
洪雅县将军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情境教学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亮点,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该重视问题情境教学优势的发挥。如何发挥问题情境的重要教学价值,是一线教师一直在思索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就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本文主要分析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引言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和内容,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表现自我,更能给予学生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
一、农村小学数学中常见的问题
(一)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很好体现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活动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并陈述自己的意见。但是,农村小学生一般性格比较腼腆,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使得本该由师生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由于学生不积极参与,只好由教师自己完成。这样,虽然可以保证教学进度,但是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师也非常无奈,授课的进度要保证,教学任务要完成,教学成绩还要提高。教师面临重重任务,只好选择比较顺畅的途径,减少与学生课堂互动的机会,以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得到有效体现,教师的一言堂现象不可避免。
(二)方向不定
问题情境创设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提高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让数学课堂以更加生动和自然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而消除学生对数学课的心理位置,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情境创设的本质目的,因此也没有真正花费时间和心思去钻研情境创设的内容,没有花时间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创造出的课堂氛围也没有实质的提高,最后往往是照本宣科地讲完课本上的内容。即便许多教师已经开始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但也仅是将教材上的内容电子化复制一遍,并没有创造出生动有趣的情境。
(三)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兴趣不浓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会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数字符号或者图形等,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大,甚至失去兴趣。对于这种情况,教师的很多有益想法,操作起来却难以进行,师生之间并不能形成有效的互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不顺利,课堂教学效果也很不明显。尽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已经在课堂上进行情境创设的尝试,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教师仍旧采取较为传统的方法为学生解答难题。他们的潜意识里仍旧认为数学学习应是单向传输的过程,忽略了对学生思想的观察,同时也没有注重对自身方法的更新,即便有了情境创设的尝试,也没有取得实质性效益。并且部分教师仍旧认为数学课堂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因此,在讲课上也没有挖掘出更加新颖的素材,并没有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这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消磨学生的耐心和好感。
二、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具体措施
(一)贴近生活借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着千缕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联系日常生活,从学生的生活认知出发,融入更多的生活材料,使问题情境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来的形式更加多样,更能通过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比例”的学习中,为了促进学生对比之间关系的认知,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同学们,现在小红正在做一项打字的工作,老板承诺小红每打2000个字就给小红20块钱,已知小红今天打了8000字,请问老板应该给小红多少工资”。教师通过这一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们再联系生活实际对问题进行理解,以增强对比例的理解。小学生们年纪小,他们更喜欢游戏。游戏才是激发学生们强烈学习兴趣的因素。因此,教师应借用数学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下主动探究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的内容为在桌子上分别摆放着同底同高的一个圆锥体和一个圆柱体,这时一位小朋友进行操作,将圆锥放满水,将水倒入圆柱体。教师可让学生们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到在圆锥体放了3次水才装满一个圆柱。在观看视频后,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同底同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是怎样的?”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给予学生直观形象的数学答案,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直观感知。不仅如此,这样还能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重审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审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获取信息,并进一步进行加工处理。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审题习惯。审题习惯的养成是一件长期需要坚持的事情,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以下要求进行审题:首先通过读题,建立表象;其次通过二次读题来明确主要问题;最后一遍读题来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并进行标注。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容易迷惑的题目,在高年级涉及图形的面积求解问题“正方体的边长为20cm,现将边长增加到35cm,求现有的正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边长为20cm,现将边长增加了35cm,求现有的正方体的体积?”审题不细致的学生很容易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计算,忽视了“增加到”和“增加了”之间的区别。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类似的陷阱题型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数学意识,促使学生在以后的审题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易混淆的字眼,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
(三)增强学生自信,提高数学表达能力
较城市小学生来说,农村小学生性格普遍较为内向、害羞、敏感,有较大比例的学生不愿意表达自己,在课堂上不敢大胆发言。问题情境创设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多说、多表达,鼓励学生讲出自己解答问题的思考过程。慢慢地,学生不再介意说错,反而更加自信、更加积极地思考问题,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问题情境创设慢慢变成学生的一种积极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增强了自信,提高了表达能力,一举多得。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在于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而是让学生通过对问题解决过程的探索和体验,学习一些共同的基本策略和方法,获得情感体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教学的一种策略,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问题,而组织学生反思和评价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是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问题解决方法是不是最简单的方法。对问题解决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数学技能的真正提高。尊重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选择,让学生在遵循数学原理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思维,探索出最佳解决方案。
结束语
小学是学生心理发育和智力成长的黄金阶段,也是学生社会能力启蒙和锻炼的关键时期,对学生后续的成长和建设都起着十分深远的作用。而数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兼具的基础学科,其课堂的创新和完善对学生而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也不能被忽视。但值得注意的是,数学学习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是主要的难题之一,要求教师重视课堂的改革和调整,激发学生在数学上的学习潜力,通过有效问题的引导带领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吴艺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2018(31):175.
2.李晋龙.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8(14):98.
3.王虹辉,周春燕,赖小建.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C]//教育学教科研成果展示(2018年10月).2018:79-81.
4.邹晓丽.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好家长,2018(33):182.
[5]邓细红.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19(3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