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实验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实践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2期   作者:张建涛
[导读] 在小学教学中,试验教学非常重要。在小学科学课堂的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领学生们借助趣味实验的观察、分析、探究和实践逐步完成科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张建涛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鸦鸿桥镇河西中心小学     064102
        
        摘要:在小学教学中,试验教学非常重要。在小学科学课堂的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领学生们借助趣味实验的观察、分析、探究和实践逐步完成科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同时,教师借助趣味科学实验开展教学能够显著增强课堂学习趣味性,并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趣味实验;小学科学课;教学策略
        引言
        科学课是一门基于实验操作验证的科目,考虑到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如果能够引入趣味实验内容则会帮助任课教师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能够让学生们对科学课程更加感兴趣。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感,对新的世界有更加丰富的探索欲望。因此,在小学的科学课堂上加入趣味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们融入科学的游戏氛围当中,对开展科学课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科学课中实验教学的地位
        从本质上分析,实验可以说是充分理解科学知识最为有效的途径,通过实验,学生可更加直接地认知各种科学现象,逐渐形成完整的学习框架。但若是未能重视实验,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面临种种困境,科学知识往往也会成为摆设,难以起到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尽管理论学习十分重要,但要想全面确保教学质量,实验也是尤为重要的。其一方面可促使学生真正地爱上科学,拓展学生科学思维,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从某一层面来看实验教学也可增添教育教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使学生对新事物始终有着积极探索的欲望。
        2趣味实验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实践措施
        2.1营造科学实验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科学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正式开始实验讲解之前,给学生营造一个有趣的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究答案的欲望和兴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构建高效的科学实验课堂。例如,在教学实验“光的反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拿一面小镜子,在班里有阳光的地方进行摆动,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这样用“小游戏”的方法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再引导着说“你们是不是都想知道这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光的反射吧”。这样让学生在充满探究兴趣之后再进行实验操作,让实验更加有科学魅力。
        2.2运用信息技术演示实验,突破科学学习重点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不少的实验操作是不能有效利用实践操作方式完成的,又或者是实验空间有限,不能够满足各项实验条件,此时就可以运用到信息技术这一工具,用其进行实验的直观演示,突破实验教学当中的难题。例如,在教学地球的自转时,在实验小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否是在自转?地球是如何自转的?教师不必急于告知学生答案,而是为学生展示地球运动的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和总结的方法获得答案,认识到地球处在不断自转的过程中,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这样的演示实验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科学兴趣,也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热情被调动起来。
        2.3融入生活素材,强调学以致用
        科学知识通常和实际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所以教师在开展趣味科学实验教学活动时,将生活化元素融入其中,将实验教学与生活加强联系,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能够在实际中有效应用。

如在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果实与种子”教学中,提前将各种水果与种子准备好,由学生观察与辨认,将种子和果实一一对应好,只要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教师可以对果实进行解剖。这样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错误,防止发生这些错误。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和生活的联系,生活观察意识得到了增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确保教学效率实现提升。
        2.4自主性的探索实验
        由于在小学阶段科学课的内容主要是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现象,所以教师主要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主要在于让学生从科学实验的角度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一教师在课堂上的眼实验,可以注重选择生活化的现象,结合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和原料来进行实验的设计。比如水就是一个生活中,每天都要用到的物质,通过水可以做很多的实验。通过水和其他素材的结合可以让学生们发现物理和化学世界里更多的奇妙现象。所以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他们认识到每一种物质的特性,从而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充分的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他们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和兴趣进一步的扩大,提高他们的学习综合能力,为今后科学课的探究打下基础。
        2.5课外延伸实验,培养探究习惯
        小学科学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多的鼓励与指引,让他们在课后自己做实验,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未知事物,并提出自己的质疑,实现科学素养的提升。当然对课外实验来说不能太难,教师应该选择较为简单、操作容易、选材方便、安全性能好和可以独自完成的实验,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有紧密的联系。如在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种子发芽实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等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家中播种各种植物,如花卉、蔬菜等,并每天注意种子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在种子发芽、成苗、开花、结果、收获和凋零等过程中,学生都要仔细观察并认真进行记录。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展示实验记录与种植成果,并相互之间做出比较,给予部分学生一定奖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这种趣味科学实验下,学生既牢固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6趣味合作化实验
        合作是互相学习的重要机会,也是小学科学趣味实验开展的重要形式。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实践能力有限,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参与实验,并借助趣味化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们合作交流、讨论和分析,进而在合作中高效完成实验探究步骤、在合作探究和实践操作中完成科学知识的掌握。例如,在学习《做一块卵石》相关科学知识时,笔者请学生以科学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并结合“做一块卵石”趣味实验请学生们进行合作探究。在课堂上,笔者为每一组合作者们发放了一块碎砖头、一个燃烧钳、酒精灯、岩石、带盖子的塑料杯等实验器材,并鼓励学生们结合多媒体资源上展示的岩石外形与岩石的存在条件加以小组讨论和实践,进而尝试结合桌子上的器材完成“卵石”的制造。学生们在笔者的鼓励和教学引导中积极投入到趣味化小组合作实验中,并尝试在小组中积极思考、认真讨论,结合大家提出的不同想法进行实验探究和实践,进而模仿卵石生活的自然环境尝试创造一块卵石。最终,学生们不仅在合作中实践模仿了卵石经历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运动,还在合作中感受到了科学实验探究的趣味性、完成了“卵石”的制作。
        结语
        总之,在不会影响到科学课程的教学进度的前提之下,教师在教学内容中可以增加趣味实验,让课程更加有吸引力,从而让学生对于课程有更多的好奇心。并且,趣味实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学生们在课堂上不会出现不感兴趣的情况,从而使科学课在轻松和谐的情况下展开。学生们也可以在学习时始终保持探索的心态,从而有利于科学课程的开展,帮助学生打下科学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先通,高爽,王强.小学科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注意分散研究[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23):80-86.
        [2]王健华.小学科学课堂趣味实验教学策略的相关研究[J].名师在线,2018(22):47-48.
        [3]张璐,石曙东.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讨[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