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切口疝应用腹膜前间隙与腹壁肌肉前放置修补术治疗的对比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8月8期   作者:于志刚
[导读] 探讨腹壁切口疝应用腹膜前间隙与腹壁肌肉前放置修补术治疗的对比效果。
于志刚 
(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132011)
 
【摘要】目的:探讨腹壁切口疝应用腹膜前间隙与腹壁肌肉前放置修补术治疗的对比效果。
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治疗的80例腹壁切口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标。将患者分为腹膜前间隙组(A组)40例,腹壁肌肉前放置修补术组(B组)40例,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数实施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并在治疗后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血清肿、切口感染、复发、肠梗阻,等各项手术结果进行比对。结果:腹壁肌肉前放置组(B组)血清肿的发生率为 21.00%,切口感染率为9.00%,复发率为 5.00%,而腹膜前间隙组(A组)中血清肿和复发发生率均为 0.00%,切口感染率为 2.00%,比较后可知,在并发症发生率上,腹膜前间隙组(A组)优于腹壁肌肉前放置组(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中较为重要的影响指标血清肿方面,腹膜前间隙有较为显著的手术效果。因此腹膜前间隙手术方式能够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腹壁切口疝、腹膜前间隙、腹壁肌肉前放置修补术、治疗效果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治疗的80例腹壁切口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标。将患者分为腹膜前间隙组(A组)40例,腹壁肌肉前放置修补术组(B组)40例,分组方式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进行分组。A组:男女患者比例为16:24,年龄为24~75岁,平均年龄为(53.12±6.2)岁,;体重指数 21.79~30.13 kg/m2,平均(24.43±1.85)kg/m2;疝环大小 3.74~15.12 cm,平均(7.58±1.98)cm。其中有糖尿病者 11例,高血压者 10例,冠心病者 9例,肝硬化 2 例;B组:男女患者比例为18:22,年龄为25~73岁,平均年龄为(51.12±6.35)岁,;体重指数 20.79~29.13 kg/m2,平均(22.43±2.35)kg/m2;疝环大小 3.58~15.33 cm,平均(6.55±2.38)cm。其中有糖尿病者 9例,高血压者 14例,冠心病者10例,肝硬化 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需要进行患者身体具体状况进行记录,以及切口疝的部位和疝内容物,并测量疝囊大小,方便术中选择合适补片。
1.2.1腹膜前间隙组(A组):切除手术疤痕及分离疝囊,必要时切开疝囊并封闭,充分分离腹肌后鞘膜和腹膜超过缺缘 4.5cm 以上,建立肌后方间隙,然后将补片牢固固定在腹肌后鞘上,对于术中缺损较大,术中无法完全闭合腹膜时可用大网膜作为脏器和补片的隔离层,最后逐层关闭切口,皮肤及皮下组织层给予全层缝合。
1.2.2 腹壁肌肉前放置组(B组):切除原有手术瘢痕,游离疝 囊并关闭,然后由内向外依次关闭腹壁缺损,再游离皮下脂肪层并充分暴露,用可吸收或普通缝线将补片固定在腹直肌前鞘上 及腹外斜肌腱膜上,补片超过缺缘 4.5 cm 以上,补片边缘用 1-0 的 Prolene 线连续缝合固定,固定时需将补片和周围组织及筋膜 缝合牢固。然后逐层缝合切口,皮下及皮下组织层采用全层缝合。
1.3 观察指标
(1)对两组患者术后结果进行比较,比较内容包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血清肿、切口感染、复发、肠梗阻。
1.4 统计学分析
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均用()表示,以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选择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结果进行比较
腹壁肌肉前放置组(B组)血清肿的发生率为 21.00%,切口感染率为9.00%,复发率为 5.00%,而腹膜前间隙组(A组)中血清肿和复发发生率均为 0.00%,切口感染率为 2.00%,比较后可知,在并发症发生率上,腹膜前间隙组(A组)优于腹壁肌肉前放置组(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由于腹部手术后腹内脏器手术切口突出体表会导致腹壁切口疝,主要的治疗手段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目前阶段临床常用的手术方式由:合成补片、损直接植入法、杂交技术和组织分离技术、腹膜腔内补 片放置术、腹腔镜下补片修补术等方式。传统的切口疝手术虽然治疗效果较好,但其任有相对较高的复发率。但通过临床治疗统计中显示,目前以上手术方式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现阶段临床选用腹壁肌肉前放置、腹膜前间隙两种方式。本次研究通过讨论腹壁肌肉前放置、腹膜前间隙两种手术治疗手段之间的差异比较。通过研究分析显示,患者基础情况相对一致,体重指数均处于正常值,年龄较高,女性居多。腹壁肌肉前放置组血清肿的发生率为 21.00%,切口感染率为9.00%,复发率为 5.00%,而腹膜前间隙 组中血清肿和复发发生率均为 0.00%,切口感染率为 2.00%,比较后可知,在并发症发生率上,腹膜前间隙组优于腹壁肌肉前放置组(P<0.05)。腹壁切口疝由于手术可能次数较多,术后容易造成感染,因此我国治疗腹壁切口疝常在术后在补片上防治引流管促进积液排除,以减少感染率。同时,通过术前应用抗生素也能够进行预防措施,并降低免疫功能减低、糖尿病等可能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腹壁肌肉前放置组在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优于腹膜前间隙组,腹膜前间隙组在血清肿方面优于腹壁肌肉前放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感染、复发和肠梗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通过医护人员手术水平提高能够提升腹膜前间隙在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手术中较为重要的影响指标血清肿方面,腹膜前间隙有较为显著的手术效果。因此腹膜前间隙手术方式能够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景东帅,吕宗峻,郑建忠, 等.腹膜前间隙与腹壁肌肉前放置修补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疗效比较[J].临床研究,2017,25(5):20-22.
[2]徐云飞,司亚卿,王钊, 等.比较腹腔镜腹腔内与开放腹膜前间隙补片置入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效果[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0,26(2):15-17.
[3]蔡轩,吴全,崔爱民, 等.腹部创伤后腹壁大切口疝的临床诊疗特点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47(4):429-4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