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波
(阆中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四川阆中637400)
摘要:研究在肌肉功能评估中应用表面肌电图的应用效果。采用表面肌电图仪,用积分肌电和平均功率评率、中位频率等对神经肌肉所致的肢体功能障碍进行肌张力、肌力、肌肉疲劳度进行评估,表面肌电图在肌肉功能康复评估中的价值。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表面肌电图不但可评估治疗前患者受损神经肌肉功能和健侧的差异,还可评估治疗前后患侧肌肉功能恢复的情况,可根据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是一种客观评价治疗方法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表面肌电图;肌肉;功能;评估
肌电图(EMG)是用肌电仪记录肌肉生物电图形,在评价机体系统活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可用专用的肌电图仪进行测量。优点是定位性好、干扰小、易识别,但是此检查多采用针电极插入肌肉检测肌电信号,是一种有创检测方法,在临床受到一定的应用限制[1]。表面肌电图(sEMG)是从肌肉表面经电极引导记录下来的神经肌肉系统活动的生物电信号,无论是在肌肉的功能状态还是活动状态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性,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神经肌肉活动。肌肉运动产生电位差,差分放大器检测该信号经放大记录得到的图形再转化为数字信号,经通讯系统传给微机,微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从而完成测试评估等临床诊断工作[2]。sEMG是一种无创、简单、易被患者接受的肌电活动,可反映运动肌肉生化、生理等方面的改变,可在静止状态及运动中测定肌肉活动,是一种很好的生物反馈治疗技术,对运动功能有诊断意义。近年来,在我国sEMG已经从运动医学扩展到康复医学,特别是在神经肌肉病损功能的康复评估中,已开始发挥作用。本康复科自引进表面肌电图仪已经有近百例神经肌肉受损患者进行检测和评估,现将积累的经验在此总结,旨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表面肌电图常用指标分析
表面肌电图在评估神经肌肉功能受损常用的指标有平均功率频率、肌电积分以及中位频率。中位频率和平均功率频率是判断肌肉活动疲劳度的常用指标;肌电积分是评估肌肉在单位时间内的收缩性。
1.1肌电积分:国外专家对肌电积分制和肌张力、肌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指出:肌肉随意静力收缩时,用表面电极测定肌肉强力与肌电积分值之间呈正相关;肌张力与肌电分值呈正相关,因此,肌电积分值可作为一个评价肌肉功能的指标。
1.2肌电积分值对肌力的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大部分因相应节段的脊神经受压而引起的单侧下肢麻木和疼痛,肌力有一定的减退。对L5-S1或L3-L5脊神经卡压的患者,将表面电极分别放置双侧股四头肌与双侧胫前肌与腓肠肌运动点上火腘绳肌上,嘱咐患者做每次持续1d的肌肉反复随意的等长收缩,评估下肢肌电积分值,大多数患者在每次等长收缩时IEMG值健侧高于患侧。
1.3肌电积分值评估肌张力:卒中患者通常伴有偏瘫侧肢体肌张力的减退或者增高,对这类患者偏瘫侧肢体进行持续机械被动关节活动时用sEMG检测,可检测到患者肌张力增高现象,卒中患者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在患侧上肢进行肘关节活动时,将表面电极放置肱二头肌运动点上,对肘关节伸展进行评估,观察肱二肌肌张力的变化情况,和健侧对比,会发现健侧肌电积分值显著低于患侧。这种方法也可用在抗痉挛治疗前、治疗后的对比,治疗后的患侧肌电积分值显著低于治疗前,因此,肌电积分值可对此类疾病进行有效评估[3]。
1.4 肌电积分值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例如卒中患者常伴有足下垂,有研究报道,足下垂的发生和其发病初期长期卧床发生的距小腿关节挛缩、腓肠肌张力升高、胫前肌无力有关[4]。运动疗法是对胫前肌进行刺激,抑制腓肠肌张力,在用sEMG对数个病例训练后进行测试发现,主动运动患侧胫前肌肌电积分值和健侧基本一致,对距小腿关节进行持续被动运动,腓肠肌肌电积分值于距小腿关节背屈时也没有增大,说明卒中患者腓肠肌肌张力无明显升高,患侧胫前肌肌力基本正常,因此,导致足下垂的原因是距小腿关节挛缩所致,治疗上将重点放在增加关节活动度的练习上,可取得不错的疗效。
2.中位频率(MF)与平均功率频率(MPF)
MF与MPF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肌肉功能水平,有较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研究表明,无论是在静态还是动态下,随着肌肉疲劳的发生、发展,都会导致肌电频谱左移的现象,也就是说MF、MPF值下降。MFslope与MPFslope表示时间与MF、MPF曲线的斜率,当肌肉疲劳时,斜率值为负值,sEMG频率的负向斜率值可作为肌肉疲劳的指标。
笔者对很多骨关节病如腰椎疾病、颈椎疾病、膝关节等所致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健侧健肌疲劳测试,以椎间盘L4-5突出症伴脊神经卡因患者为例,将表面电极放置在胫前肌上,患者双下肢做距小腿关节中立位最大等长收缩,持续90s,用sEMG检测疲劳度,大部分患者双侧MFS、MPFS均为负值,患侧的MFS、MPFS的绝对值大于健侧,也就是说MF、MPF下降程度大于健侧,因此患侧比健侧更容易疲劳,由此得知,sEMG对肌肉活动后的疲劳度测试更加有效、更客观、更敏感[5]。
3.结语
在评估神经肌肉功能状况时,采用sEMG评估,可评价患者治疗前后受损神经肌肉功能的状况以及其和健侧的肌肉功能差异,可用于治疗前、后对其患侧神经肌肉功能进步情况进行评估,以此来制订出更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是一种新的手段。当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sEMG的分析指标缺少个体之间相互比较的差异,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乐琳,李哲,郭钢花,等.PNF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的疗效观察及躯干屈伸肌群表面肌电指标分析[J].中国康复,2019,34(12):627-630.
[2]张珊珊,吴文,李婷婷,等.表面电极与单极针电极采集胫前肌电信号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9,38(05):358-363.
[3]陈健美,郑少颜.活血通络中药熏蒸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11):2605-2608.
[4]王徐龙.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术患者表面肌电信号变化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临床骨科杂志,2019,22(05):562-565.
[5]陈健,孙金水,张雪梅,等.Flexi-bar运动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腰肌表面肌电变化特征分析[J].当代医学,2019,25(21):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