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I进行股骨头坏死放射诊断的效果对比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8月8期   作者:车成军
[导读] 通过采取应用CT、MRI对股骨头坏死放射诊断的效果研究。
车成军
(老人山骨科医院;江苏句容212400)
 
摘要:目的:通过采取应用CT、MRI对股骨头坏死放射诊断的效果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股骨头坏死病人,并随机分组,每组50例。分别进行CT、MRI技术以及单独使用CT检查诊断。结果:对比两组病人典型征象表现状况及诊断结果,观察组数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对患有股骨头坏死的病人进行CT结合MRI的诊断检查方法,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检查结果的精准度,使病人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治疗。
关键词:CT、MRI;股骨头坏死;放射诊断
 
股骨头坏死在医学上又成为femur head necrosis简称FHN是指病人股骨头因缺血而导致其发生结构变化、塌陷等病变状况,在临床症状上通常体现出疼痛、肢体缩短等。引起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因素为血液供应出现大幅度减少或中断,造成患者出现局部血供障碍,导致骨细胞缺血性坏死、塌陷。临床上,股骨头坏死主要分为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和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大部分优于股骨颈部位出现骨折,导致股骨头血运中断,即使患者骨折愈合,但由于股骨头骨骼缺血时间较长,也会发生骨骼发生坏死、塌陷[1]。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主要因长期酗酒或大量运用激素等因素,造成股骨头内血液循环改变,影响股骨头骨骼营养状态,进而引发骨骼坏死、塌陷。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患者髋关节疼痛功能受限,严重情况下会出现明显活动障碍,最后出现股骨头的机械强度,和生理功能严重受限。现阶段通过CT、MRI都可对股骨头坏死的病人进行检查诊断,其中 CT检查主要是利用X射线等办法对病人的股骨头进行断层扫检查,MRI则是通过NMPI技术,反馈出病人的病变程度,通过对这两种检查诊断方法对比研究,了解这两种诊断方法对股骨头坏死病人的效用。并对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做详细阐述,并统计分析总结,现将此次实验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股骨头坏死病人,并随机分组,每组50例。平均年龄(55.18±9.33)岁。两组一般资料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参照《股骨头坏死临床诊疗规范》诊断标准,均为股骨头坏死病人。排除标准: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的病人[1]。
1.2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病人只采取CT检查诊断进行治疗。本研究中使用是GE64排螺旋CT扫描设备,检查时需使病人保持仰卧体位,扫描方向头向足侧,其相应的扫描参数为,电压120KV,电流自动毫安技术,层厚3mm,螺距1.15。扫描范围:髋关节。观察组:观察组病人则采取CT、MRI检查诊断。只是在进行CT检查后病人还要接受MRI的检查诊断,本研究中选取的核磁共振成像仪器为(Philips Achieva 1.5T),同样需让病人保持仰卧体位,再对病人的髋关节及其横断位进行平扫诊断,扫描序为SE序列横轴位T1加权像、T2加权像、冠状位T2加权像脂肪抑制像;层厚3mm。在两组患者检查后参照两种检查的结果,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全面分析[2]。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病人诊断结果进行统计调查,即统计两组病人经两种检查诊断方式后的准确率、误诊率、漏诊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 2 种方式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结果
与CT,MRI 总体、Ⅱ期、Ⅰ期诊断精准程度全部明显上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股骨头坏死是临床上常见并高发的疾病之一,在临床中股骨头坏死属于慢性疾病,能够对患者髋关节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会造成严重影响,对于患者来说,快速与科学的诊断对于治疗及预非常有利。但因股骨头坏死初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髋关节疾病类似,较难分辨,极易导致误诊、漏诊情况,延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在临床上采取合适的诊断方式对患者有积极意义。在股骨头坏死放射诊断中,MRI、CT 技术根据自身优势被临床大规模使用,将两种技术诊断效果进行比较,有很多研究表明,MRI 诊断效果十分明显。专家表明,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与CT 技术相比,磁共振技可以取得较好的诊断效果,特别是对最初股骨头坏死的诊断。相比 CT、MRI 总体、Ⅱ期、Ⅰ期诊断精准度明显更高,在骨小梁模糊、线样征、骨髓水肿诊断上,MRI 检出率明显高出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CT 技术,MRI 对股骨头坏死以及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效果更加明显,其可以更加明显的看出股骨头坏死典型征象。CT检查诊断费用低,操作更加简便,分辨率较高,可以开展多层面持续扫描,对关节是否存在脱位、股骨头内部是否存在破裂、死骨等问题清楚显现,医生可以准确判断疾病。但是股骨头坏死早期并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异常问题较少,CT不能有效检测,因此会导致假阳性率较高、漏诊率,诊断效果不佳。MRI 检查技术具有辐射,安全性较高,比 CT 技术分辨率明显,其在关节积液检测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MRI技术可以对患者任何部位、断面展开扫描,能够将股骨头坏死状况全部表现出来。当股骨头坏死处于晚期时,MRI 技术可以对股骨头形态变化、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间隙狭窄、表面毛糙予以清晰表现。股骨头坏死在早期病变时,极易出现软骨下骨折,MRI技术能够对其进行有效摄取,在 T2 加权像中表现为高信号,在 T1 加权像中表现为低信号,医师可以对 早期病变展开观察与识别,所以,MRI对股骨头坏死放射诊断较佳,应用效果良好[3]。
综上所述,在股骨头坏死放射诊断上,相比CT技术,MRI应用效果较为良好。
参考文献:
[1]朱立军.CT、MRI进行股骨头坏死放射诊断的效果观察[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5):136-137.
[2]王钊.CT、MRI进行股骨头坏死放射诊断的效果对比研究[J].智慧健康,2019,5(18):1-2.
[3]马依迪丽尼加提,田序伟.CT、MRI进行股骨头坏死放射诊断的效果对比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25):1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