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8月8期   作者:王莹
[导读] 胃痛主要由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等引起。脾胃虚寒证也是胃痛中最常见的证型。
王莹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海头中心卫生院;江苏连云港222000)
 
【摘要】胃痛主要由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等引起。脾胃虚寒证也是胃痛中最常见的证型。如果患者不注意胃痛疾病,只采用一时止痛的药物治疗,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属于“胃脘痛”范畴,疾病与肝脏、脾脏相关,主要有外邪犯胃、饮食不当和七情内伤和脾胃素虚等所致,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往往会增加癌变风险,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本文研究就脾胃虚寒型胃痛中医治疗展开综述。
【关键词】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效果
胃炎是临床常见的胃粘膜慢性浅表性炎症,其主要致病因素为代谢功能障碍和细菌。胃炎是消化内科常见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往往会增加癌变风险,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胃炎因长期反复发作,容易刺激粘膜细胞与腺体,癌变风险较高。近年来,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中医治疗相关疾病的报道也不断增多[1]。中医治疗疾病需要从中医证候特别是生物学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中医药在临床治疗胃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于慢性胃病的治疗,中医的效果非常确切,有一定的优势。在临床工作中,胃痛脾胃虚寒型患者一般采用温中健脾、和胃止痛的治疗方式,达到治疗胃病的目的。
1.胃痛中医概述
脾胃乃“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的源泉,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气血才会充足,才能滋养脏腑,达到调节机体的功能。早在《素问·经脉别论篇》中记载,“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胃炎,以食欲减退、上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治疗该疾病,重点在于调理气息、化湿和清热。致病因素在于外邪犯胃、饮食不当和七情内伤和脾胃素虚等。《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现代大数据分析研究,胃炎患者病性要素出现的频次依次为:热、气虚、湿、气滞、阴虚、血瘀、寒、食积、阳虚。慢性胃炎患者根据症候多分为八个证型:胃阴不足证、饮食停滞证、瘀阻胃络证、脾胃虚寒证、湿热蕴结证、脾寒胃热证、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2]。
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中医内治主要以温补脾阳、和胃止痛为主,但在临床中脾胃虚寒胃痛的患者常常伴有其他的症型,根据本次研究发现,病性要素中,“气滞”出现的频次较多,主要是因为情志因素引发的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升高有关,并且随着生活节奏变化,胃炎的发病因素出现变化。胃痛作为慢性疾病,主要病机是“胃气郁滞、失于和降”。在《医学正传·心腹痛》提出“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痛……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2.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研究进展
2.1中药治疗
自拟中药补脾养胃汤加减治疗,黄芪30g、白芍18g、桂枝9g、炙甘草10g、人参6g、炒白术10g、茯苓10g、香橼10g、浙贝母15g、干姜9g、饴糖60g、生姜5片、大枣5枚。辩症治疗:①里寒甚者,添加制附子6g、高良姜15g;②气滞较重者,添加枳壳10g、柴胡10g;③痛甚者添加元胡10g、乌药6g。④纳差患者,添加神曲15g、麦芽15g。⑤泛吐清水较多者,添加半夏12克、苍术10克。每天一剂,分为早晚两次服用,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补脾养胃汤具有和胃止痛、升发脾气和降胃气之效,进而改善患者的胃脘疼痛等不适症状,以达到治疗、治愈疾病的目的。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见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常常伴随着其他的病因,如伴有脾胃湿甚、脾气虚、肝郁气滞、食积等等,上方配伍随症用药,共奏温中健脾,和胃止痛、升发脾气之效,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提升机体免疫力,有利于中医症状的改善[3]。辩症用药,可以更好的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症处理,提升整体疗效。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的复发率。温中健脾、消食导滞、化痰祛湿、疏肝理气等针对性治疗,可达到健脾和胃止痛的作用,可以更好的保护患者的胃粘膜屏障功能,促进患者的肠胃蠕动,提升机体的免疫力和HP活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中药取之于天然,避免了化学药物的毒性作用,且中药一般不会引起致病细菌产生耐药性,人体也不会对中药产生依赖性,安全性较高。
2.2 穴位敷贴治疗法
穴位敷贴疗法是中医的另一种外治法,其操作简单,治疗方便,因此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有研究提出,腧穴是脏腑器官体表的功能反应点,是脏腑器官的精气交汇处,使药物能到达脏腑。脾胃虚寒型胃病,脾阳亏虚,导致脾胃虚寒,病情发作,是温脾理胃止痛的治法[5]。穴位敷贴疗法的优点:(1)不受肝首过效应的影响,(2)操作简便,易被患者接受,(3)合理的血药浓度,可以避免了口服药物的副作用。禁忌症:有皮损及皮肤过敏史的患者慎用。
3.小结
综上所述,胃痛是临床常见病,脾胃虚寒证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胃痛证候。西医治疗以保护胃粘膜为主,先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既能防止延误病情,又可结合胃镜下表现用药,中医治疗疾病以辨证论治为主,对症治疗与证治相结合,亦可配合针灸、拔火罐、足浴、穴位敷贴等外治,对本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具有不良反应少,无毒副作用,不易复发,价格低廉等的优势,在治疗时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医在治疗本病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患者更容易接受,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利峰.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疗效观察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0):103.
[2]李贺赟,顾成娟,王涵.黄芪、川桂枝、炒白芍治疗虚寒型胃痛经验 ——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J].吉林中医药,2020,40(6):718-720.
[3]赵超.中药穴位敷贴联合厚朴温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4):175,187.
[4]蔡传运.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有效性及对疼痛症状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2):2058-2060.
[5]马红学,雷春丽,畅彬如.贾六金运用三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经验[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21):1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