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艳红
(中国人民解放军63600部队医院妇儿科;甘肃酒泉735000)
【摘要】目的 分析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工作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行常规护理,B组行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糖值、血钾值、血钠值变化状况及疾病复发情况,并对比两组患儿高热、惊厥的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护理前,两组的血钾值、血糖值以及血钠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A组的血钾值、血钠值较B组低,血糖值及复发率较B组高,且高热、惊厥的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B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护理工作中,综合护理模式有助于患儿改善高热惊厥症状,缩减治疗时间,降低复发风险。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小儿高热惊厥;临床价值
前言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之一,6个月至4岁的小儿是该病的多发群体,其发病率较成人高10~15倍[1]。病情发作时,患儿可出现两眼上翻或斜视、凝视、四肢强直并阵发性抽动,面部肌肉也会不时抽动,并伴有神智不清、大小便失禁等症状[2]。小儿高热惊厥若得不到及时控制,将会累及患儿脑组织功能,且损伤具有不可逆性,导致患儿出现智力发展障碍甚至癫痫,对其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威胁[3]。有研究指出[4],在对小儿高热惊厥患儿使用退热、抗感染药物及镇静剂治疗的同时,护理干预措施对于促进患儿康复具有积极意义,但常规护理存在局限性,因此需要采取更加高效的干预措施改善患儿的预后。为此,本文就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工作中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展开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次研究方案,收集2018年1月-2019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50例患儿行常规护理,B组50例患儿行综合护理。A组中,男患儿27例,女患儿23例;患儿体温为38.7℃~40.8℃,平均(39.76±0.20)℃;年龄为6个月~6岁,平均(3.05±0.47)岁。B组中,男患儿24例,女患儿26例;患儿体温为38.9℃~41.1℃,平均(39.81±0.21)℃;年龄为7个月~6岁,平均(3.11±0.50)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体温超过38℃且伴有局部或全身性肌阵挛、意识障碍的患儿;②临床资料完整的患儿。排除标准:①患有神经管缺陷、血友病等先天性疾病的患儿;②代谢功能紊乱的患儿。
1.2方法
A组患儿行常规护理方案干预,主要为病情检测、心理干预、体位干预、用药及体温护理等,病情发作时,置入压舌板,避免患儿咬伤口唇。
B组患儿行综合护理方案干预,具体为:①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维持干净、整洁的病房环境,保持通风,维持约22℃的室温和约60%的室内湿度;病房内灯光应保持柔和,避免强光照射影响患儿休息。②高热护理。在实施降温护理前,护理人员首先需要确认患儿是否存在惊厥症状,只有惊厥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后方可给予退热药物。另外,还可通过物理方法进行降温,使用35~40℃的温水擦浴患儿,但需要注意禁止擦胸前区、腹部、后颈,以免患儿出现冷敏感,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反应。降温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面色、四肢冷热及出汗情况,以防虚脱发生;降温后30min测体温一次并及时记录,当肛温低于38℃时即可停止降温。③加强惊厥护理。患儿发病时,在常规体位护理、清除口腔异物的基础上,若患儿惊厥症状持续时间大于3分钟,应给予镇静剂治疗,将压舌板置入齿间;若患儿已停止抽搐,护理人员应禁止再次搬动患儿,并维持其头部朝向一侧的姿势,避免舌根后坠的发生;若患儿呼吸道中淤积痰液,引起堵塞,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实施吸痰、排痰处理,防止误吸而引起肺部感染。④加强皮肤、口腔护理。保持衣被和床单清洁、柔软干燥,护理人员在为患儿翻身时需要避免拖、拉等动作,防止皮肤擦伤。患儿便后,护理人员可采用温水擦洗其臀部皮肤,并涂抹鞣酸软膏,及时更换衣裤,定时按摩受压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于昏迷、大小便失禁的年长患儿,必要时可留置导尿管。保持患儿口腔清洁,护理人员需要每日进行2次口腔护理;对于年幼需要母乳喂养的患儿,在其喂奶或进食完成后应以适量温水冲洗口腔;对于长期高热患儿,应利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口唇干燥时,应涂滑润油。⑤饮食护理。患儿高热未消退时,护理人员应提供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给予温开水、鲜果汁、西瓜汁等,禁止患儿进食热量高的食物,汗多时应适当补充盐分。⑥加强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可通过触摸、奖励等形式,帮助患儿缓解紧张、恐慌等负面情绪;向患儿家属讲解该疾病有关知识,使其掌握有关小儿高热惊厥的预防措施、急救方法,能够在患儿发病时采用正确的体位及穴位按压方法缓解症状,为送医治疗争取时间。此外,还需要鼓励家属督促患儿多进行室外活动,增强免疫力。
1.3观察指标
分别在护理前和护理3天后,检测所有患儿血糖值、血钾值以及血钠值的变化状况。记录两组患儿高热、惊厥的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患儿出院后,对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主要观察其高热惊厥的复发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此次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X²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糖值、血钾值以及血钠值比较
护理前,A组血糖值、血钾值以及血钠值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A组血钾值、血钠值较B组低,血糖值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与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该病可导致患儿意识丧失,出现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口吐白沫、面部或四肢肌肉抽搐等症状,严重时可造成呼吸不整、大小便失禁,甚至危及生命安全[5-6]。
在积极治疗小儿高热惊厥患儿的同时,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对于控制病情、促进康复也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中,经过护理,A组的血钾值、血钠值较B组低,血糖值及疾病复发率较B组高,且高热、惊厥的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B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明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应用价值较高。究其原因,主要为:综合护理模式通过加强病房环境护理,确保了患儿治疗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基础;通过高热、惊厥护理,患儿能够改善高热症状,并避免惊厥时引起的并发症;加强皮肤、口腔以及饮食护理,能够防止皮肤感染、褥疮的发生,并提高患儿的营养摄入,有利于病情恢复[7];经过健康教育,患儿家属了解了该疾病的相关知识,能够在出院后自觉防止患儿接触疾病诱因,从而避免病情的复发[8-9]。此外,高热惊厥不仅会导致患儿的脑组织出现缺氧现象,减弱神经元细胞的能量代谢,引发低血钾、低血钠,还会导致其机体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中,抑制胰岛素的释放,引起高血糖症状[10]。综合护理通过全方位的干预措施,为患儿营造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调整其饮食结构,加强高热、惊厥护理以及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改善患儿低血钾、低血钠、高血糖的症状,从而显著提高疗效、促进康复。
综上,在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护理工作中,综合护理模式有助于患儿改善高热惊厥症状,缩减治疗时间,降低复发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梦华.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34):216-218.
[2]张爱珍,王菲.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2):166-168.
[3]雷方.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1):230-231.
[4]赵峰.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0):272-273.
[5]冯悦,高香花,侯利敏.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小儿高热惊厥的急诊处理的效果探究[J].临床研究,2019,27(08):164-166.
[6]李珂,徐慧娟,吴莹莹,等.综合护理在小儿急性高热惊厥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9,28(08):632-634.
[7]王艳.综合护理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14):2654-2655.
[8]孟瑜.小儿高热惊厥综合护理方法的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14):165-167.
[9]马庆花.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7):217-218.
[10]钟丽嫦,凌敏,凌莉.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吉林医学,2019,40(09):2144-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