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园园 杨珍珍通讯作者
(徐州市肿瘤医院骨科;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目的 分析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在脊髓损伤伴肢体瘫痪患者康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8月~2019年8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64例脊髓损伤伴肢体瘫痪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应用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模式进行护理,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AS和SDS)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的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8.64±4.2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69±5.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对脊髓损伤伴肢体瘫痪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更为明显,有利于缓解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优质的临床护理意义。
【关键词】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脊髓损伤;肢体瘫痪;SAS;SDS;满意度
前言
脊髓损伤多发高处坠落与交通事故,尤以青壮年为多,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患脊髓损伤伴肢体瘫痪的人数日渐增长。脊髓损伤多因外界的直接因素或者间接因素引起,在脊髓损伤后,通常会出现四肢瘫痪、截肢瘫痪,造成患者丧失部分或全部自理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1]。常规护理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患者康复,但由于常规护理较为僵硬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其局限性,护理效果不明显。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则融合了常规护理的内容,同时实行针对性的一对一病情护理,更有效地缓解患者因疾病产生的焦虑及抑郁情绪,促进康复进程。本文通过比较常规护理和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的护理效果,分析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在脊髓损伴后瘫痪患者护理中的优势。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8月~2019年8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64例脊髓损伤伴肢体瘫痪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 20~75 岁,平均年龄(63.21±3.68)岁,交通事故受伤9 例,高处坠落受伤10例, 打击受伤5例,其他原因受伤8例。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 19~74 岁,平均年龄(62.31±3.19)岁,交通事故受伤11例,高处坠落受伤8例,打击受伤6例,其他原因受伤7例。两组患者受伤因素、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的诊断结果均符合脊髓损伤伴肢体瘫痪的临床标准。(2)脊髓损伤伴肢体瘫痪主要特性为活动受限;(3)年龄为 19~74 岁;(4)过往未遭受任何脊髓损伤;(5)患者对于治疗的依从性较好;(6)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认知功能和心理障碍者;(2)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者;(3)患者不能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定期的个体化健康教育;(4)患者正处于急危重症状态。
1.2方法
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包括保持患者处于正确的体位,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体温监测、皮肤管理等。观察组应用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护理计划,包括疾病健康知识讲解、心理情绪调整、运动康复训练等。具体方法如下:
(1)脊髓损伤伴肢体瘫痪患者多认为自己再无康复可能,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疾病相关知识讲解可以引导患者走出误区。在进行脊髓损伤伴肢体瘫痪的疾病知识讲解时,需要说明疾病的发生机制,预防策略以及治疗方法,进行康复护理的重要意义,确保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另外,在讲解过程中,可利用模拟、动画的形式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倾听的兴趣,加深患者的理解。
(2)对于患者而言,脊髓损伤伴肢体瘫痪后出现生活难以自理的情况,由此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心理,且长时间卧床易生发褥疮、便秘、关节僵硬与畸形等并发症,进行具体的康复训练尤为重要。①对脊髓损伤伴肢体瘫痪患者采取肌力受阻训练的方法,强化其残存功能,患者坐于轮椅上,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利用重物滑轮系统,将手与肩部持平,手肘伸直,向下拉动把手,以增强背阔肌的肌力;护理人员将手置于患者的前臂远端,向肘部关节延伸的方向增加阻力,叮嘱患者抵抗阻力屈伸肘部,以提高肱二头肌的肌力;患者仰卧,康复人员固定患者右侧骨盆的同时使患者向左旋转,增强躯干肌的力量;除此之外,也可通过拉力器、哑铃进行抵抗阻力训练。②对于所有的脊髓损伤伴肢体瘫痪患者,利用助行器及轮椅进行训练,患者坐在轮椅上,助行架放于轮椅前,将手撑住助行架,同时身体向上立起保持平衡;患者利用上肢的力量以及耐力,操纵前后轮,进行左右转动、前进和后退,前轮翘起行走、旋转,上下楼梯等。
(3)心理健康教育。一般而言,脊髓损伤伴肢体瘫痪患者患病突然,患者无法接受突然的变化而产生极度敏感和激进的心理情绪,容易萎靡不振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针对患者受伤后的心理状态,分阶段进行心理方案护理。在护理前期,针对患者敏感和颓丧的心理,护理人员要密切注意患者的行为,预防患者自残、轻生等情况的发生,同时适时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能够正视自身的病情,在适当的时机通过电影、书籍等形式,增强患者的精神力量,从而激发个体的信心;在护理的训练阶段,由于训练的不适应性和挫败感,患者易出现自暴自弃的心理,护理人员除了陪伴与指导患者进行训练之外,也可通过同类型的患者之间的交流与鼓励,增强其训练的信心;在护理后期,患者情绪基本稳定,心理状态逐渐转好,护理人员在这时可适当肯定患者的变化,以鼓励患者继续进行康复训练,配合康复治疗。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SAS的评分标准为:T=50为临界值,50~59 分表示轻度焦虑,60~69分表示中度焦虑,70~100 分表示重度焦虑;SDS的评分标准是:T=53为临界值,53~62分表示轻度抑郁,63~72分表示中度抑郁,73~100 分为重度抑郁;分值越高,表示抑郁和焦虑的程度越严重。
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治的满意度量表,请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评价,评级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操作熟练程度、解答疑惑的态度与语气、穿着整洁度、专业知识水平等,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若检验结果为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88.64±4.26)分,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77.69±5.28)分,观察组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7,P<0.05)。
3讨论
脊髓损伤导致脊髓结构、脊髓功能损害,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出现障碍,脊髓损伤伴肢体瘫痪造成患者运动障碍、自主功能变化、肢体感觉损伤等损伤性疾病,护理不当易发生褥疮、泌尿系统感染、关节僵硬和畸形、呼吸道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多种并发症[2-3]。
常规护理干预通常欠缺个体性,在知识宣教、康复训练等方面过于遵守条例,而忽略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切实评估并作出针对性有效的护理方案和行动[4]。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是一种个性化的护理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常规护理,其以患者为主,实行个体的一对一护理,这种针对性的护理模式能够切实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析患者的具体病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与患者相匹配的护理方案并据此开展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同时完善健康知识传播、具体的康复训练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项目,在护理干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方案调整,最终实现患者身心的健康转变,自理能力提高,个体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的提升[5]。通过疾病健康知识宣讲,使患者能够在了解疾病原理的同时正视面对自身的病情,有利于减轻应激心理,避免做出过激行为,从而积极配合健康教育护理。康复训练作为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护理的至关重要的环节,有助于增强患者肢体残存功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同时有效预防和避免因长期卧床而产生褥疮、下肢僵硬等多种并发症状。脊髓损伤伴肢体瘫痪患者的心理处于悲观消极状态,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患者走出阴霾,提升其对个体化健康教育护理的信心,增强主动性,积极配合护理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逐渐转换心态,树立健康向上的心理,促进康复进程[6-7]。在文中研究结果中,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观察组患者在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后,脊髓损伤伴肢体瘫痪患者的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得到良好的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得到缓解,在医护人员开展工作时就会表现出良好的配合度,从而令护理有效性有所提升,加上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更具针对性与个性化,让患者觉得自己受到重视,对医护人员的工作专业性给予肯定,从而提升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个性化健康教育干预能够拉近护患距离,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作为一种新颖的护理方法,能够有效帮助脊髓损伤伴肢体瘫痪患者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及时调整心理情绪,加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并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高效的临床护理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傅廷友,刘洋,张伟.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对比[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0,28(08):76-79.
[2]谭杏,熊海燕,赖春荣,等.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经历的质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20,35(16):1516-1519.
[3]李佳音,韩素芳,肖志峰,等.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9,49(06):673-682.
[4]吴泳,梁雁,黄丹丹,等.功能康复训练对重度肢体瘫痪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3):227-229.
[5]韩玉,尹洪娜,郭玉怀,等.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05):1115-1119.
[6]王宏艳. 护理干预在脊髓神经损伤致瘫痪患者的应用[J].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2):103-104.
[7]罗超敏,黄超.个体化健康教育在脊髓损伤伴肢体瘫痪患者康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11):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