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雪莹 余成程通讯作者党军霞 运冬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九四六医院门急诊;新疆伊宁835000)
摘要:目的观察与探讨在急诊多发伤患者护理中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效果。方法选取由于交通事故导致的100例急诊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加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比两组的急诊救助时间、死亡率和重度恶化例数。结果观察组平均救助时间为(28.41±5.30)min,死亡3例,存活47例,死亡率6%;对照组平均救助时间为(37.20±8.01)min,死亡13例,存活37例,死亡率26%;观察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重度恶化7例,中度恶化15例,轻度恶化28例;对照组患者中,重度恶化15例,中度恶化21例,轻度恶化14例;观察组重度恶化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多发伤患者护理中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效果良好,此方法切实可行,提倡在临床实际运用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多发伤患者;护理;效果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英国医疗组建立了早期的预警评分机制,此后,为了使预警评分在临床运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各地医疗小组不断地对其进行改良。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获取数据快速便捷准确性高,能够精确把握临床患者功能机制数据情况,在医疗界大受欢迎,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广。我院选取2018-2019年间由于交通事故导致的急诊多发伤患者100例为样本,进行效果观察对比,今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由于交通事故导致的急诊多发伤患者100例为样本,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中女12例,男38例,平均年龄50岁;对照组中女20例,男30例,平均年龄48岁。比较其一般资料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护理中,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常规治疗方法上加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给患者佩戴不同颜色标识的腕带,0—4分佩戴蓝色腕带,5—7分佩戴黄色腕带,8分以上患者佩戴红色腕带。此外,根据患者不断变化的体征指标调整护理措施与急救手段,观察患者在救治过程中的心率、呼吸频率、体温及意识情况等,同时还需要安抚患者以及家属的心情,稳定情绪,告知最新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1.3观察指标
观察和对比对照组以及观察组的急诊救治时间、死亡例数、存活例数及死亡率。此外,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恶化不同程度例数:轻度即病情较轻,治疗后可以出院;中度病情较严重,转进专科诊;重度病情非常严重,有生命危险,直接转进ICU。
1.4数据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 21.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使用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进行检验,用
(均数±标准差)来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急诊救治时间以及死亡率
观察组急诊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病情恶化的程度
观察组患者中,重度恶化7例,中度恶化15例,轻度恶化28例;对照组患者中,重度恶化15例,中度恶化21例,轻度恶化14例;观察组重度恶化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日益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在享受出行便利的同时也在经受交通事故的潜在威胁,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极有可能威胁生命,拒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为交通意外死亡的人数高达上十万,导致死亡率如此之高的关键性因素的是急诊创伤,如果能好好把握事故后“黄金一小时”,就能大幅度降低死亡率[1]。研究表示,伤后一小时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比的50%,在伤后6—8小时是第二个死亡高峰,占总死亡比的30%,伤后一周是第三个死亡高峰时间段,占总死亡比的20%。当前,主治医生及相关医护人员对于急诊患者的救治多基于主观判断以及临床经验,因此不可避免存在评估滞后和不够精确的问题,因此,在急诊多发伤患者护理中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是精准判断救治、有效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目前,这种评分机制已经相当成熟。
传统的常规救治方法无法在最短时间内及时精确的获取伤者体征数据,有相当一部分的患者所接受的治疗并不是其实际伤情程度的最佳治疗方案。在急诊多发伤患者护理中运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能够尽量缩短救助时间,根据精确数据的引导,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病情的救助方案,从而提升救治和护理的效率和质量。根据样本数据分析显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能够把患者的病情进行分值量化,使得医护人员有充分的依据来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相关研究表明,在急诊多发伤患者护理中运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可以使医护人员有的放矢,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有预见、有目的的对患者进行护理[2-3]。
综上所述,在急诊多发伤患者护理中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效果良好,提倡在临床实际运用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高秀梅.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急诊多发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11):107-108.
[2]陆霞娟,程娟娟,张婧婧.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管理模式在急诊留观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13):1892-1895.
[3]汪妍妍,凡兰桂.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针对急诊多发伤患者实施护理过程中应用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9):11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