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媛媛
(淇县人民医院;河南淇县456750)
【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CRP)检验对小儿感染类型检验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9年5月~2020年1月治疗的细菌性感染疾病患儿30例为治疗组,另选30例同时间段病毒性感染患儿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均进行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检验,分析与比较两组人员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及治疗组内感染类型疾病检验情况。结果:研究分析发现:①治疗组患儿白细胞计数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均比对照组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患儿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异常率均比对照组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感染类型检验,采用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CRP)检验临床价值高,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的同时,避免了滥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可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血常规;C-反应蛋白;小儿;感染性疾病
小儿感染类疾病类型较多,其作为儿科中常见的疾病,参照病原体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即细菌性感染与病毒性感染[1]。在临床上对该病判断,主要以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之间比率确定,但其中白细胞计数受多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较高的误诊率。由于早期的血常规检验存在一定的局新性,为了对小儿感染类型疾病进行科学有效地鉴别,可确保患者快速恢复。基于此,此次研究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CRP)检验对小儿感染类型检验中的临床意义,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本次以2019年5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30例细菌性感染疾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纳入标准:①经检查确诊符合细菌性感染疾病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5岁;③可以收集到患者完整的检查和病史资料,医学伦理会批准该研究,所有患儿家属同意参与研究,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2]。排除标准:①在检验前有抗菌药物治疗者;②治疗依从性差患者;③合并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者;④重症肝、肾等器官功能或器质性疾病障碍者;⑤免疫功能严重障碍者。这30例患儿作为治疗组,其中,男性患儿17例,女13例,年龄为1~3岁,平均年龄为(1.59±0.60)岁;疾病类型有:肺炎患儿患儿15例,肠炎患儿12例,其它3例;感染类型有:病毒性感染患儿13例;细菌性感染患儿17例。同一时间段的30例病毒性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儿16例,女14例,年龄为1~4岁,平均年龄为(1.89±0.6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并进行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CRP)检验。其中,血常规检验所采集的血样必须保证患儿在空腹条件下进行,在采集血样时家长要配合护士,在研究对象手指末梢抽血,血样标准量为2ml,将采集到的血样放置在材料为EDTA抗凝管中,经混合摇匀血液之后,由检验人员使用东亚希森美康XS800i仪器(由北京慧佳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进行血常规检验,通过重复操作两次后取平均值。而c-反应蛋白采用全自动蛋白分析仪QR-1000(由深圳汇松提供)检验,同样是经两次检验取平均值。在检验过程中所使用的的仪器与试剂匹配,并且严格遵照操作步骤执行,检验当日质控数据显示正常,所有检测结果均记录并进行比较[3]。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
观察与记录分析两组人员白细胞计数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并比较两组异常情况。其中,检出异常率判定标准为:白细胞计数>10.0×109/L,c-反应蛋白水平>10mg/L。
1.4统计学分析
此次检验中所有的数据统计比较,采用临床医师统计学助手V10.1注册版进行计算,其中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用±s、%示,前者t检验,后者X2检验,将0.05作为衡量标准,当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小儿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
经观察与记录两组小儿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情况,统计对比得出治疗组患儿白细胞计数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均比对照组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结论
小儿感染类疾病在儿科临床中比较常见,主要临床状况为咳嗽、发热等。目前,在临床上该病主要分为细菌性感染与病毒性感染两类。当小儿受到细菌病毒感染后,患儿发病病情将十分迅速,可严重威胁患儿的安全健康。由于两类疾病病原体存在差异,在治疗方式上同样有区别[4]。在感染类疾病中多采用抗生素治疗,而两类疾病类型的若无法区分,将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还会导致抗生素的滥用而增强患儿的耐药性。为了提高该类疾病的治疗效果,需要在治疗之前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诊断。在早期,临床上该病的常用诊断方式是血常规检查,以白细胞计数对感染类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判断,但对病毒性感染与细菌性感染进行鉴别难度较大,并且受运动、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存在较高的误诊率。而c-反应蛋白不同,其作为一种高敏感度的急性相反应蛋白指标,当患者机体存在创伤、肿瘤等情况后,此指标水平会呈现上升的情况,而患者好转后该指标又趋于正常[5]。可见,其可以评估患者感染情况与病情状况。有研究显示,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检验对小儿细菌感染诊断价值突出。
在本次研究中显示,治疗组患儿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这与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总之,对小儿感染类型检验,采用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CRP)检验临床价值高,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的同时,避免了滥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可进一步研究与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廉金龙.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检验对小儿细菌感染与小儿病毒感染的鉴别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20,26(8):151-152.
[2]赖新颖.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在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医疗装备,2019,32(24):51-52.
[3]陈宇南,廖忠.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在小儿细菌感染与小儿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40(22):2797-2799.
[4]刘路成.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CRP)检验在区分小儿细菌感染与小儿病毒感染中的价值[J].吉林医学,2018,39(10):1963-1965.
[5]崔艳青,黄晋,禚娅.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对小儿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评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9,40(2):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