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9期   作者:贺晓静
[导读] 语文学科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贺晓静
        滦州市卫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063700
        摘要:语文学科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以文化人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掘语文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思政功能,将语文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机融通,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同向同行,肩负起“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使命。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职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引言
        现如今,思政课在中职院校培养优秀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中职教师要把思政课融入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不仅有扎实的语文知识,还要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改变学习现状的决心和爱国强怀。中职院校要始终在专业课中向学生灌输积极正能量的政治思想,为社会培养出专业基础过硬和拥有爱国情怀的优秀人才。学校要定时组织教师参加思政培训学习,通过学习提升教师的思政能力,为中职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渗透打下基础。
一、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思政课属于中等职业学校内一门重要性课程,其对素质教育教学的发展有极大的催化效用。中职语文的思政教学也是进行德育工作及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为了更全面化地推进素质教育急需明晰与明确思政课施教在素质教育中实际所处的地位与应具备的效用。其中执教者不仅需强化对中职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构建的施教,还需客观、规范的指导学生积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科学、正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此外,执教者还应教导学生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的学习,能动培育学生抵制假恶丑、追求真善美以及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努力做好遵纪守法、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合格公民。基于此,思德教育工作者应顺势发展、应势进行思政课程革新,客观化悉知思政课程施教在中职教育中的价值化效用,更积极地提升受众中职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并在学习期间逐渐培育创新化探究意识,积极导引其成为思政实践课堂中的学习主体。
二、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一)思政课教学现状
        针对教育部对中职院校提出的思政课开设的要求,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思政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觉悟,转变学生思想,为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态度打下坚实基础。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专业教师按照思政课本教材向学生直接灌输知识,但这种教学方式会引起中职学生强烈的抵触心理。只有极少部分的中职学生愿意主动去上思政课,大部分学生去上思政课也是出于无奈,大部分的中职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都在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如玩手机、聊天等。由于中职学生学习自律性较差,所以要想通过思政课程来提升中职学生的思想觉悟,是非常困难的。


        (二)中职院校教育落后
        当前中职院校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只关注自己本专业的工作任务,对学生学习的其他专业不闻不问,也不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教育问题都是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事,例如:学生在上思政课时与专业课程之间毫无交流,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脱节,教育方法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十分落后,学校的辅助部门几乎不参与学生的教育,出现很多专业教师向班主任告状“你们班的学生素质特别差劲”等情况。
三、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通过建筑诗文诵读活动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诗歌教育是素质美教育,要充分发挥语文写作在中国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青少年的良好生活奠定明确的中国基础。开展古典阅读文化实践活动,探索和解读中国古典文化的内涵和现实意义,让青年学生熟悉诗歌,更加接近中国古典。“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同时有效地捆绑专业学生,我们以诗歌为切入点,充分探索文学中的建筑因素,开展阅读古典诗歌、品味建筑情感的阅读竞赛活动。从诗歌《登鹳雀楼》《黄鹤楼》《登幽州台歌》到诗文《滕王阁序》《阿房宫赋》《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学生们跟随诗人的足迹,穿过文字隧道,在优美的约会中追随古诗——建筑和诗歌中的相遇。城市建设特色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了学生的青春,引导他们进入诗歌世界,倾听建筑扎实艺术中蕴含的精神历史,感受古代文人的家庭感情和个人忧思,于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有益于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理解。
        (二)开展主题辩论,提升学生道德认知
        渗透德育教育的语文教学课堂应围绕学生展开,充分彰显学生课堂学习主体的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主题辩论,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来自行探究所学习文章的主题,进而能够在自主探究中对文章主题所蕴含的思想情操及道德修养产生深刻的理解及认知。例如,在讲《读书人是幸福人》这一课时,便让学生以“读书幸福”为主题展开辩论,这样,学生便会主动地体会“读书幸福”这一主题,而则在学生辩论完之后进行总结,并加以延伸:同学们,能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所以我们不辜负自己为读书所付出的努力就是不辜负幸福,而你们将来成长走上工作的道路,不辜负职业便是不辜负幸福。通过延伸,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意识加以规范和培养,促进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素养的成长。
        (三)通过阅读与欣赏,提升学生思想境界
        阅读与欣赏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效的阅读和欣赏,感受文中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良好的意志品质,深沉而热烈的爱国情感。《士兵突击》中许三多和他的战友在严酷的特种兵选拔训练中“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深深的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向学生传达着积极的信息:在面对学习、生活以及今后工作中的困难时不要轻言放弃。《隐形的翅膀》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自强不息的时代青年的形象:他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满怀希望,充满梦想,执着追求。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何尝不需要这种宝贵的品格?《我爱这土地》中,诗人以无论生死都眷恋着这方土地的鸟儿作比,歌颂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中职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新课标的引领下,以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己任,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作用,充分挖掘语文教育的思政功能和育人价值,引领学生在传承人类优秀文化中提升核心素养,在实践活动中进步成长。
参考文献
[1]陈蔚.课程思政导向下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4):60-61.
[2]张凡,周宝冬.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课程的策略研究[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518-523.
[3]王英霄,周宝冬.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思政教学的策略研究[C],2019:823-827.
[4]陈志燕.以蓝墨云班课为平台的中职语文教学的运用[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
[5]江文龙.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天地,2018(34):88-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