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彩娟
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麻车屿小学 317525
摘要:本文从关注占学生大部分的“中等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非积极现象”入手,提出了深化赏识教育、提供表现舞台、建立“偏向”机制、推进成功体育、优化教学形式、切实因材施教等一些教学策略,有效地激发了中等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中等生学习的参与积极性,有效地消除了中等生的“非积极现象”,让全体学生在不同起点上都得到发展。
关键词:提高 小学体育 中等生 非积极现象 策略研究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学生看似身在课堂之内,实则游离与体育活动之外,他们在学习成绩上介于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在班级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这些学生,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性格上比较内向。这些非积极现象,容易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一旦教师不能够良好把握和引导,这种非积极的情绪就会在学生中蔓延,就会影响体育教学的节奏、气氛和教学效果,最终受影响的必然是学生的个性成长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提升。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想我们应该重视这些非积极现象,找一些合理而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完善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一、课堂教学——重视、疏导与优化
1.引发重视——从教师观念的改变开始
(1)重视:要正视“非积极现象”学生与现象
教师要改变以往只注重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提升和学生基本体育技能发展的现状,切实重视“非积极参与”现象和有着这一倾向的和已经是“消极参与”的学生,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和整体学生的发展。要重视学生在五个领域的共同发展,将学生的心理成长与体质健康的增进放在同一层面加以重视。
(2)真爱:要热爱每一位“非积极现象”学生
如果班级中已经有中等生产生了体育课堂中的“非积极现象”,教师更要关注这些学生,把爱和关心也撒向每一个表现消极学生,将以往只花在优生和后进生上的心思也倾注到他们身上,避免那些表现良好的中等学生在无意中被教师忽视与冷落,使他们的精神欲求得到满足,让他们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让他们也沐浴在老师爱的阳光下。
2.有力疏导——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引导
(1)深化赏识教育
“非积极现象”的中等生各种心理问题中,以自卑心理为主,它往往是导致或者加剧其它心理问题的根本所在。因此要有效地克服这些学生的自卑心理,重树他们的自信。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也应该深化赏识教育,要对学生有热切的期望、热情的鼓励,帮助学生形成奋勇向上的积极情绪,并帮助学生具体分析体育动作学习和体育比赛中的成败得失,帮助学生找到改进和提高的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中,还要及时发现亮点。在动作讲示和教学比赛的演示中,经常有意识地请“非积极现象”的学生来做示范,给这些表现消极的学生一个表现“我能行”的机会。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亮色”,对教学过程中他们的每一个进步而及时表扬。在教师赞许的目光和表扬声中,学生心中自信的种子逐渐被激活了。
(2)优化教学形式
教师根据那些具有“非积极现象”的中等生心理特点,在练习中多采用集体项目的形式出现,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心理因素,组织不同群体、不同性质的比赛,消除消极对待运动的心理因素。学生在集体运动中,心理的压力能降至较低的水平,有利于促进学生放下包袱、积极参与。同时,教师在集体项目的比赛中,将以成绩决定胜负和以动作质量决定胜负相结合,让运动能力相对不出色的中等生,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评价。
比如,在水平二(四年级)“变向跑——折返跑”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示范后,就组织学生小组散点练习,教师巡视指正学生的错误。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就组织学生以集体教学比赛的形式交流各自在学习中的感悟——15米折返接力赛,比赛的重点是技术评价。
学生在比赛中,既全力奔跑,又讲究“急停制动-蹬地转体-积极摆臂-快速回跑”的简单折返动作要领,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也让那些非积极现象得以消失。
二、完善评价——在激励评价中不断进步
1.建立激励机制
对于“非积极现象”的中等生,在体育活动中,建立了一些激励机制,进行了“奖卡换学分”的平时成绩统计,进行展示5次就可以为自己的学期考核增加2个学分的学分制。这些被加强了的正面评价,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多出列练习和示范,让他们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同时及时捕捉其“闪光点”,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大力表扬,进一步帮助这些“非积极现象”的学生树立了自信心。
2.引导自我肯定
要真正养成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的兴趣与习惯,还需要建立必要的期末评价制度,用一些具有激励性的评价方式去肯定和鼓励学生,让“非积极表现”的中等生在正面的褒扬中得到被尊重和受重视的心理满足,得到自我肯定,从而让学生的活动参与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自主走向自觉与自发,真正走出消极参与的现状,达到自主练习和能动锻炼的目的。
每一学期,对学生进行受表扬情况和获得奖卡的情况进行统计,及时表扬那些在平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让学生在正面的表扬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附学期评价表:
三、教师帮扶——让消极的孩子也能展示自己
虽然现在的体育课堂中,追求生生平等和机会均一,但为了让那些“非积极现象”的中等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对那些“非积极表现”的学生进行了不着痕迹的帮扶。
1.设立岗位职责
在体育活动中,我给每位学生,特别是“非积极表现”的中等生都确定岗位,明确职责,以便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平等参与的机会。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且要定期轮换。将小组学习的任务与责任进行明确的分配,这样,习惯于旁观的“非积极参与”的中等生就不得不主动参与学习之中。在一段时间的尝试后,这些“非积极现象”的学生获得了同伴的信任,心中也就充满了自豪感和使命感,进而在自我肯定中不再消极。
2.提供表现舞台
努力给“非积极表现”的中等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在快乐的体验中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在现有的体育教学系统中,一般而言,中等学习成绩的学生往往处在被管理的位置,通常都是游戏和比赛的参与者,并不是课堂的主要角色。要激发这些学生的热情,让他们走出非积极的状态,就必须给他们以责任感来参与课堂的管理。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给“非积极表现”的中等学生提供多种锻炼的机会,建立小组长轮换制度,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在不同教学内容学习中担任组长,让他们去管理学习小组。这样做强化了“人人都是课堂主角”的意识。同时多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动作展示,大胆表现自己,使他们从胆怯紧张和漠然中走出来,让自己不再是体育学习的消极参与者。
四、加强家校联系——以体育作业带动孩子积极向上
家庭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的影响是十分大的,许多“非积极现象”的中等生是因为受到父母亲的潜移默化后才形成的。基于这样的状况,我尝试给那些有“非积极现象”的中等生孩子布置一些体育作业,要求他们在双休日完成,作业的内容以休闲体育为主,形式以弹性作业为主,让学生家长帮助、督促并协同孩子一起完成,这样既也作业的形式促使了学生积极参与,形成了一种较好的锻炼品质,同时在父母亲一起练习中,浓厚了家庭的体育锻炼氛围。
总之,占学生大多数的中等生中“非积极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这些学生其实他们并不消极,他们可塑性很大,蕴藏的能量也很强,内心还是期望积极的。只要稳定他们,并通过关心教育和针对性地教学就一定能够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彰显,就能够让学生走出非积极的现象;就能够让每一个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守珏.在合作学习中激活“非积极表现”[J].教书育人,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