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介入治疗效果及其体会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7月13期   作者: 高茜
[导读] 研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介入治疗效果及其体会


        高茜
        (湖北省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荆州448000)
【摘要】目的:研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介入治疗效果及其体会。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对我院2017年7月初~2018年6月底接受诊疗的3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开展介入治疗。结果:治疗后,患者踝肱指数(0.7±0.1),对比治疗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介入治疗,效果确切,可对患者患肢缺血症状进行有效缓解,不会出现严重不良病症,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效果

    临床常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血管外科疾病,患病人群中,多见老年人,患病人群数量逐年增加,可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分析得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来说,应有效、安全治疗[1],因此,临床上对此进行了探析及实验。本组实验中入组30例患者,研究课题是研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介入治疗效果及其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对我院接受诊疗的3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时间2017年7月初~2018年6月底,均知情,男女比例是20:10,年龄分布是44岁至85岁,中位年龄是65.5岁,病程在2个月至1年不等,中位病程5.5个月,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糖尿病患者分别是5例、25例、1例、7例。
1.2方法
   均开展介入治疗:待患者入院,为患者实施CTA检查,根据结果,对入路进行合理选择,若患者双侧髂动脉狭窄、阻塞,选择病变轻、存在搏动一侧开展穿刺操作,若患者单侧髂动脉病变,选择对侧股动脉穿刺,若患者双侧髂股动脉病变,选择病变较轻一侧,或者将患者患侧股动脉显露,然后穿刺,选择自膨式支架(长于闭塞动脉2cm),在动脉2侧分别留1cm。了解患者CTA检查结果,对穿刺点进行确定,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穿刺时,使用Seldinger技术,为患者静脉注射肝素,从穿刺点置入超滑导丝,跟进导管,完成造影后,利用导管通过闭塞或者狭窄部位,利用超硬导丝,结合患者髂动脉病变情况,对支架进行合理选择,将其置入,根据球囊扩张后狭窄遗留情况,对股动脉病变患者支架进行合理选择,然后置入。
   结束手术治疗后,为患者实施抗凝药物治疗,可对患者凝血功能起到改善作用,可避免患者发生血小板聚集,可避免患者合并深静脉血栓,待患者出院,为患者实施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叮嘱患者增加运动量,隔6个月,为患者开展相应检查,若患者血管狭窄,应及时解决问题[2],为患者提供随访调查,时间为1年。
1.3统计学处理
    本文综合分析了入组患者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行t检验、X2检验,计算数据过程中使用SPSS19.0软件,表示方式分别是(均数±标准差)、率,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2 结果
   本组探究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共计26例患者成功完成介入治疗,置入18枚支架,股动脉、髂动脉支架分别是11枚、7枚,共计7例患者开展球囊扩张治疗,为患者实施血管造影,显示患者血流通畅,患者未放置支架,介入治疗失败患者例数是4例,3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分析得出,对于介入手术患者来说,对比治疗前患者踝肱指数(0.4±0.1),治疗后患者踝肱指数(0.7±0.1),差异明显,P<0.05,t=11.4236。
3 讨论
   老龄化问题逐渐严重,导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患病数量逐年增加,分析得出,对于老年人来说,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几率较高[3],退化各种身体器官,因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时,难度较大,因此,临床上对如何有效治疗本病患者进行了研讨及分析。
   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来说,开展抗凝药物及溶栓药物治疗[4],临床治疗效果较差,不能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改善,因此,临床上提出了介入治疗,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可结合患者下肢动脉狭窄及下肢动脉闭塞情况,对患者治疗方法进行合理选择,利用放置支架、球囊扩张等办法,可对患者下肢动脉血运障碍进行有效解决,可有效治疗患者病情。
   分析得出,利用介入治疗,配合药物治疗,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病情进行有效改善,临床运用价值较高。相关性文献报道,介入治疗后病情复发影响因素是糖尿病及高血压,分析原因,是因为患者体内微循环遭到破坏,因此,患者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因此,应帮助患者,对血糖、血压影响治疗效果程度进行了解,对患者不良生活习惯进行有效改正,在稳定范围内控制血糖及血压,可有效减少患者病情复发问题。
   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常用,属于微创术式,重复性良好,并发症较少,临床优势明显,将其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行性较高,是一项临床认可度较高的术式,可促使患者疾病尽快康复,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并改善患者预后。治疗后,应随访患者,了解情况,开展对应干预。
   本组实验得出:治疗后,患者踝肱指数(0.7±0.1)。
   综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介入治疗的效果确切,临床运用价值及意义均较高,可有效缓解患者患肢缺血症状并且不会出现严重不良病症,安全性较高,有效性较高,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林福森, 朴龙, 李星云, et al. 介入治疗8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分析[J].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2017(01):56-58.
[2]尹智明.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7(6).
[3]刘文导, 冯柳迁, 孟凡喆, et al.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效果及影响术后复发因素分析[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7(6).
[4]王云鹏, 姚野, 孙庆峰, et al. 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介入手术应用[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7(16):7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