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本琳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无锡214000)
【摘要】目的:评价急诊观察室护理工作中采取责任制分层管理的价值,在优化急诊护理工作的基础上提高护理效率、患者安全性和满意度。方法:选择我院急诊观察室2019年1-5月期间的2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2019年6-10月期间的2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取责任制分层管理)。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急诊观察室患者的护理情况,包括护理质量评分、护理差错率、护理纠纷率、患者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护理满意度。结果:2组急诊留观室患者的入院评估、护理措施落实、生活护理、健康宣教、护理文书书写护理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急诊留观室患者的护理差错率、护理纠纷率比较,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P<0.05。2组急诊留观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比较,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比常规护理管理,责任制分层管理满足了急诊留观室患者的护理需求,提高了护理质量、护理安全性以及护理效率,是有效的护理管理手段。
【关键词】:责任制分层管理 急诊观察室 护理质量 护理效率 满意度
急诊科室相对特殊,患者集中在急症、重症群体,所以护理工作任务也相对较重。急诊观察室患者病情复杂,受到无法确诊、暂无空病房等因素影响,需要短暂性留观的情况。但是,由于病情复杂、护理人员工作量大等因素,导致护患矛盾问题[1]。所以,为了提高急诊观察室患者的安全性以及护理工作效率,对护理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责任制分层管理强调管理的责任制、优质,可以降低护理差错,提高护理效率。本文就责任制分层管理用于急诊观察室的整体效果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试验对象均为急诊观察室患者,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者与家属知情同意,排除生命体征不平稳患者、精神疾病患者、重大脏器损伤患者,时间选自2019年。于2019年1-5月期间取2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于2019年6-10月期间取2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急诊科护理人员情况:50名,其中男性3名、女性47名;年龄在22-50岁之间,平均年龄(40.5±4.5)岁;护理工作时间<5年者25名,5-10年者15名,>10年者10名;其中,主管护师5名,护师20名,护士25名。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10例、女性90例;患者年龄最小26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50.8±6.5)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06例、女性94例;患者年龄最小25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50.5±6.8)岁。此次受试的2组急诊观察室患者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予以对照组急诊观察室患者护士长监督管理、安排值班、患者入院评估以基础护理等常规护理管理。
予以观察组急诊观察室患者责任制分层管理。(1)护理人员分层分级。综合护理人员护理经验、业务能力等情况进行4个层级的分层分级管理,即护士长第一层级、高级责任护士第二层级、初级责任护士第三层级、朱莉护士第四层级。(2)明确责任。第一层级负责对其他几个层级人员进行工作统筹、安排,负责急诊科护理工作调配,检查、监督护理质量,及时分析护理不足原因,调整护理管理制度,协调好医护关系。第二层级人员协助护士长开展护理工作,负责病情危重患者的临床护理,予以患者和家属健康教育、指导,检查与整理病历,协助医师管理病房。第三层级人员配合上级护理人员执行护理工作,并独立完成护理工作,第四层级人员完成基础护理工作,陪同患者检查。(3)排班制度。根据急诊科患者病情程度、护理人员能力科学排班,护士长根据患者数量、护理工作难度分配护理人员,夜班可分为大、小夜班,2人轮流休息,护士站有高级、初级责任护士值班人员,高级责任护士监督、指导初级责任护士工作,就诊高峰期增加夜班值班人员。(4)考核培训。根据各层级护理人员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内容,从而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能力,不定期检查培训学习情况,培训内容包括输液技巧、静脉穿刺等,考核结果与护理人员绩效、奖金挂钩。
1.3观察指标
记录急诊观察室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护理差错率、护理纠纷率、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护理满意度。
1.4数据分析
基于SPSS19.0计算急诊观察室患者观察指标,计数型指标护理差错率、护理纠纷率比较、护理满意度以例(n)、率(%)描述,护理质量评分以(±s)描述,检验值为(x2)和(t)。P<0.05,证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计数指标分析
观察组与对照组急诊观察室患者的护理计数指标见表1。
3 讨论
急诊观察室任务量大、风险高、突发事件多,护理过程中易出现差错,导致患者及家属不满[2]。责任制分层管理有明显的整体性、系统性,遵循层级管理的基础上明确各岗位职责,确保护理工作有秩序、有效率,通过责任制分层管理明确了护士的职责,从而积极主动的完成护理工作任务[3]。另外,责任制分层管理加强了各个方面的管理,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均担负着相应的监督与指导护理工作,并实行弹性排班、老护士带新护士模式,减少了护理差错[4]。张丽娜研究指出,急诊科观察室通过责任制分层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降低了护理差错率、纠纷率[5]。
试验结果和邵芳,徐焕畅,陈安琪研究结果有一致性,实施责任制分层管理后的观察组患者入院评估准确率、护理措施落实良好率鞥护理质量指标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差错、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6]。
综上所述,基于急诊观察室患者的特殊性,责任制分层管理满足了患者的护理需求,提高了护理效率,降低了护理纠纷风险。
参考文献:
[1]邓允英.全程责任制级区对应式急救管理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9,40(06):148-150.
[2]杨丽娟.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18):116-117.
[3]张治萍,李苏静,周蓓,李青玲.责任制分层管理对急诊观察室护理效果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4):176-177+180.
[4]杨杏芬,范玉梅,陈楚云,邓凤连.责任制分层管理模式在提升护理质量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11):136-137.
[5]张丽娜.责任制分层管理对急诊观察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0):46-48.
[6]邵芳,徐焕畅,陈安琪.责任制分层管理对急诊观察室护理效率及护理纠纷的改善作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04):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