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及满意度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7月13期   作者:蔡颖娟
[导读] 评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期间,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患者生存率、家属满意度、抢救时间的影响。

蔡颖娟
(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急救医疗站;江苏盐城 224100)
摘要:目的:评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期间,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患者生存率、家属满意度、抢救时间的影响。方法:观察样本(急诊抢救期间为2018.02~2020.07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取50例,随机均分为应用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的实验组与应用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比较两组家属满意度、临床疗效、存活率、血管再通率、急诊抢救时间。结果:实验组满意度96.00%,总有效率96.00%,存活率100.00%,血管再通率92.00%,均比对照组高,且急诊抢救耗时(35.79±7.43)分钟,比对照组(44.12±8.31)分钟耗时更短,P<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干预不仅可提升患者生存率、家属满意度、总有效率、血管再通率,还可缩短急诊抢救时间,最大限度降低患者心肌功能损伤程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满意度;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血管再通率;急诊抢救
    冠状动脉病变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发病诱因,病人会出现持续性、急性缺氧、供血下降的问题,继而诱发猝死[1]。而及早发现病情并采取科学的急救措施不仅能够挽救病人生命,还对其预后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也就是说,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此类病人存活率[2]。故此,本文选取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研究分析了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病人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样本(急诊抢救期间为2018.02~2020.07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取50例,随机均分为应用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的实验组与应用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实验组资料:年龄43~72岁,平均(51.26±6.43)岁,11例男,14例女;对照组资料:年龄43~71岁,平均(51.15±6.37)岁,12例男,13例女,(P>0.05)。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院前急救护理干预:(1)急救准备:院前急救医护人员接到调度指挥中心电话后,即刻出车(3min内完成),引导病人家属协助急救人员准确评估病情并进行家庭急救。有供氧条件需及时采取供氧措施,禁止病人活动,保持环境安静,尽量减少噪音,并立即引导患者卧床休息,不可给予其他刺激,需减少搬动患者的频次,尽量稳定病人情绪[3]。(2)现场救治:第一,医护人员抵达现场后,需立即对病人神志及瞳孔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借助各项生命体征、心电图信息准确评估病情[4]。第二,护士根据病情(SPO2<94%)给予吸氧,针对病情严重者,则需将输氧浓度控制在40%,输氧量5~6L/min为宜[5]。第三、建立静脉通路,避免在右侧手臂穿刺,以方便行Picc治疗。第四120急救医护配合完成心电图后,将心电图检查结果,拍图片上报胸痛中心微信群,并打电话联系胸痛中心医生,胸痛中心医生会诊,护士遵医嘱予患者口服心梗急救包(阿司匹林300mg嚼服,替格瑞洛180mg)第四,根据胸痛中心医生会诊意见,若需要行PCI,120医生与家属沟通,同意后,绕行急诊和CCU,医护人员直接送至导管室。若需要行溶栓,120医生与家属初步沟通,送至急诊,与急诊医护交接。(3)病情观察要点:神志、面色、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生命体征等。(4)途中的安全护理:合理摆放救护车内物品,避免行驶过程中物品坠落,砸伤患者,拉好床档,上下救护车时,护士在担架床旁守护,避免坠床。让驾驶员平稳快速驾驶,避免急刹。(5)到达急诊,与急诊护理人员详细交接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症状、生命体征、采取的急救措施等,并签字。(6)护理人员书写出诊记录。
1.3观察指标
(1)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家属满意情况,百分制问卷评估指标:65≤评分<90分表示一般满意;评分≥90分,视为很满意,;评分<65代表不满意。
(2)疗效指标参考心功能 NYHA分级标准,具体分为无效、有效、显效三级指标:病人体征、临床症状未改善或存在恶化趋势划定为无效;病人心功能、体征。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表示有效;病人心功能、体征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视为显效。
(3)观察记录病人存活率、血管再通率、急诊抢救时间,据此分析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的应用意义和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1.0处理数据,计量()、计数(%)资料分别行t、X2检验,P<0.05。
2.结果
2.1满意度
   见表1,实验组满意度96.00%,其中1例(4.00%)不满意,16例(64.00%)满意,8例(32.00%)表示一般满意;与之相比,对照组家属满意度68.00%。明显更低(X2=6.64,P=0.01)。


2.3存活率、血管再通率、急诊抢救时间
   分析表3可得:实验组存活率100.00%,血管再通率92.00%,急诊抢救时间(35.79±7.43)分钟,对照组存活率、血管再通率依次为84.00%、68.00%,皆低于实验组,急诊抢救耗时(44.12±8.31)分钟,比实验组更久,P<0.05。


3.讨论
     冠状动脉病变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发病诱因,病人会出现持续性、急性缺氧、供血下降的问题,继而诱发猝死。而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则可有效提升病人存活率,改善其预后[6]。
     本次研究表明:实验组满意度96.00%,其中1例(4.00%)不满意,16例(64.00%)满意,8例(32.00%)表示一般满意;与之相比,对照组家属满意度68.00%。明显更低(X2=6.64,P=0.01);实验组总有效率达96.00%,17例(68.00%)显效,仅1例(4.00%)无效,与总有效率76.00%、显效率20.00%的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疗效最佳(X2=4.15,P=0.04);同时,实验组存活率100.00%,血管再通率92.00%,急诊抢救时间(35.79±7.43)分钟,对照组存活率、血管再通率依次为84.00%、68.00%,皆低于实验组,急诊抢救耗时间为(44.12±8.31)分钟,明显比实验组久,P<0.05。分析其中缘由:通过界定抢救时间、细化抢救过程、明确操作流程等措施,可促使医护人员有条不紊的合理安排各项急救操作,继而提升抢救效率;通过规范急救活动,可有效提升护理方案、治疗措施的合理性,继而改善病人康复效果,缩短康复时间;通过引导家属做好院前急救措施,可切实改善患者预后,增进其家属满意度。
    综上,院前急救护理干预不仅可提升患者生存率、家属满意度、总有效率、血管再通率,还可缩短急诊抢救时间,最大限度降低患者心肌功能损伤程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邓红梅,陈文静,潘菊芳.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时间及死亡率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19,48(06):269-270.
[2]于少丹.刍议院前急救与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8):147-148.
[3]潘明.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配合介入治疗的疗效及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06):274-275.
[4]柳晓琴,王水娟.针对心理弹性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01):136-138.
[5]彭湘富,魏侍萍,许美茹等.院前急救联合护理干预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有效性探究[J].全科护理,2017,15(12):1455-1457.
[6]郑华.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情况的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4):226-2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