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惠敏
(如皋市中医院心内科;江苏南通226500)
【摘要】目的:探析临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护理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研究时间设置在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依照患者入院次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比2组患者临床指标、健康知识掌握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卧床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4.17%,比对照组25%低,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患者健康知识的掌握度,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相比于传统护理更能让患者满意。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急性心肌梗塞;价值
急性心肌梗塞是在严重而持久的心肌缺血状态下所导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是冠状动脉闭塞或痉挛导致血流中断所引起,临床症状表现为持久性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发热等[1]。在患者疾病发作时需保证绝对的卧床休息,在此期间予以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改善预后和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收治时间均在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以患者就诊的次序将其分为前24例对照组和后24例观察组。对照组中女性患者11例,男性患者13例,年龄在49至72岁之间,平均(58.43±4.36)岁;观察组中女性患者10例,男性患者14例,年龄在51至76岁之间,平均(59.87±4.23)岁。对比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数据差异较小(P>0.05),可进行此次研究。本次研究排除精神障碍患者、合并恶性肿瘤及其他急重症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监护和一般治疗,镇静止痛、调整血容量等。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予以传统护理,按时为患者打针、输液、给药,常规病房巡视等。观察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包括(1)由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明确诊断和评估后,由护理人员为患者制定具有科学性和时间顺序的护理计划。在患者病发后的院前急诊护理中,医院在接到急诊电话的5分钟内出诊,护理人员到达现场后安抚患者,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情绪,帮患者平复心情,同时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液标本,在确认患者是急性心肌梗塞病症后通知医院做好抢救准备,配合急救运转,安抚患者家属情绪[2]。(2)患者入院当天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医护人员和治疗事宜的相关介绍,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予以吸氧、体能检测等,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入院后第2天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为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病发因素和自我护理知识,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干预,保持饮食清淡,含有维生素且易消化、产气少的食物,少吃胆固醇高的食物,控制钠盐的摄入量,忌烟酒,并多饮水。帮患者勤换体位。入院后第3天则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各项监测,在对患者作息、生活习惯有一定了解后,叮嘱患者保证睡眠质量,并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入院后低5天,遵医嘱为患者用药、检查以及提供氧疗,帮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患者劳累;饮食上提醒患者保持清淡易消化;给予患者心理疏导,为患者讲述治疗成功的病例,提高患者治愈信心和治疗配合度[3]。患者出院时做好出院指导,协助患者及家属办理出院手续,叮嘱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3)在临床护理工作落实的过程中实行护理责任制,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不当之处予以及时处理,不断总结经验以提升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1)对比2组患者临床指标,包括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平均卧床时间。(2)对比2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评估,满分100分,分数与调查内容成正比。(3)对比2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获数据的统计分析经SPSS22.0完成,分别以t与χ2完成对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的检验工作,结果呈现P<0.05,视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指标和患者健康知识掌握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卧床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
.png)
3讨论
生活习惯的影响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使得我国急性心肌梗塞病发率逐渐上升,且呈现年轻化。急性心肌梗塞作为冠心病种类中常见的一种,常伴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起病急,致残率和病死率都较高。护理是医疗体系中重要的环节,以患者健康需求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医疗照顾,以促进患者康复[4]。但传统护理存在一定的缺陷,没有明确的护理目标和科学有效的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具有局限性,影响到护理的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和医院社会效益的实现。而临床护理路径能补充传统护理在医疗服务中的不足,提升患者的护理体验,促进医患和谐。
在本文研究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显著。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6.53±2.34)d和平均卧床时间(3.57±1.24)h,均比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18.67±2.15)d和平均卧床时间(4.53±1.31)h短,数据差异较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评分(89.68±3.18)、护理满意度评分(90.24±5.31),比对照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评分(84.36±5.11)、护理满意度评分(82.46±5.28)高,数据差异较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4.17%,比对照组25%低,数据差异较明显,P<0.05。究其原因,是观察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治疗期间采用了临床护理路径,针对患者的病症和临床特征,以时间线为横轴,为患者进行病情评估、检查、用药和饮食指导等,形成一个标准的护理流程,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对促进患者康复和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5]。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比传统护理在急性心肌梗塞护理中更有应用价值,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周闵,陈智玲,李瑶.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5):161+164.
[2]王慧,张蕾蕾,隗冬艳.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1):276+284.
[3]魏松云.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四川解剖学杂志,2020,28(01):169-170.
[4]唐越.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6):375-376.
[5]李晓飞.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效果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2):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