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心肺复苏患者采用不同插管时机治疗的临床价值探讨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7月13期   作者:崔丽霞通讯作者 陈文宇
[导读] 探讨急诊心肺复苏患者采用不同插管时机治疗的临床价值

崔丽霞通讯作者      陈文宇  
(茂名市电白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茂名525400)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心肺复苏患者采用不同插管时机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以电脑随机法于我院2018年6月-2019年4月期间接诊的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中抽取9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观察组45例,对照组于急救现场进行气管插管,观察组到达医院后由急诊室医师进行气管插管,比较两组心肺复苏相关指标、生命指标恢复时间、血氧饱和度与平均动脉压。结果:比较两组成功复苏率、窦性心律恢复率、1周存活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插管成功率,对照组观察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心跳恢复时间、气道开放时间、意识改善时间、呼吸恢复时间,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相比较将患者送至医院,急诊室医师进行气管插管,在急救现场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更能改善患者急救效果,有所缩短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恢复时间,提高患者血氧饱和度与平均动脉压,效果更佳,值得继续进行推广。
【关键词】急诊;心肺复苏;不同插管时机;插管成功率;生命体征


  呼吸循坏衰竭、心脏骤停等症状在急诊工作中非常常见,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必须进行及时的抢救复苏,若抢救不及时,则患者4-6分钟之后会造成脑、其他重要器官不可逆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安全[1-3]。心肺复苏是对心跳、呼吸停止患者的急救措施之一,心肺复苏目的是促使患者自主呼吸循环得到恢复,生命体征得到改善,如何提高临床对急诊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一直以来都是一重要话题[4]。气管插管是指通过对患者建立人工气道,促使患者保持通畅的呼吸状态,从而有效改善急救效果,但临床经验显示[5],不同的气管插管时机对于提高心肺复苏率具有不同的临床价值,本文作者随机选择我院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急救现场行气管插管与到达医院急诊室后行气管插管的临床价值,探讨最佳气管插管时机,以期为临床提供可靠性依据。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电脑随机法于我院2018年6月-2019年4月期间接诊的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中抽取9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观察组45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78岁,平均(54.00±4.78)岁,原发病类型:急性中毒8例、颅脑损伤8例、心源性猝死12例、急性呼吸衰竭10例、其他7例;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78岁,平均(54.50±4.76)岁,原发病类型:急性中毒7例、颅脑损伤8例、心源性猝死11例、急性呼吸衰竭10例、其他9例;对照组观察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患者心脏呼吸停止,时间不超过15分钟,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治疗;均符合《急诊内科学》中有关急诊疾病诊断标准;患者家属均知情本次研究且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其他处于终末期疾病患者;排除一般临床资料不全者;排除气管与咽喉部发育异常患者,不利于进行气管插管。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气管插管急救措施,插管成功之后,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状况选择最佳的通气模式,并将机械通气相关参数进行对应调整,将吸氧浓度控制在60%-100%之间,将气道峰压控制在35-40cmH2O之间,将潮气量控制在8-12mL/kg之间,将呼吸频率控制在每分钟12-20次[6]。
  对照组患者到院后,由急诊室医师对其进行气管插管,观察患者病情情况,测量患者血压水平指标时,若发现无法进行测量,则应保证在五分钟之内进行气管插管,成功建立人工气道,以促使患者保持呼吸通畅。
  观察组患者在急救现场接受气管插管,医护人员对其病情状况进行观察,分析临床症状表现,患者具体心跳,但出现呼吸困难、痰瘀阻塞等情况,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成功建立人工气道,保证呼吸通畅。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心肺复苏相关指标、生命指标恢复时间、血氧饱和度与平均动脉压。
  心肺复苏相关指标包括成功复苏率、窦性心律恢复率、1周存活率、插管成功率;心肺复苏成功判定标准:患者进行气管插管之后,其口唇部、面部面色具有明显变化,逐渐红润,瞳孔逐渐缩小,对于瞳孔光感具有反应,检测心电图显示出现交接部房性心律/窦性心律,且生命体征逐渐恢复[7-9]。
  记录两组心跳恢复时间、气道开放时间、意识改善时间、呼吸恢复时间等生命指标恢复时间并进行对比。
  平均动脉压=(收缩压+2*舒张压)/3[10-11]。使用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对患者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并比较两组监测值。
1.4统计学分析
  SPSS21.0统计学检验数据,X2检验计数资料(%),(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统计值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心肺复苏相关指标
  比较两组成功复苏率、窦性心律恢复率、1周存活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插管成功率,对照组观察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讨论
  人体血液循环是最重要的生命指征表现之一,会受到心搏与呼吸的影响,若人体发生缺氧情况,其大脑会在第一时间感知,若血液循环停止,则在5分钟之后,人体脑组织会发生较大损伤,其他重要器官也会形成不可逆的损伤,导致心跳停止,降低患者生存率,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措施,以改善患者生命指标,挽救生命[12]。但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后可能会引起脑死亡,主要是由于出现心搏骤停、机体血液循环中止等,导致患者重要器官发生缺血、缺氧,若此缺血缺氧状态保持10-15s,则会对其神经功能造成极大损害。气管插管主要对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促使其保持呼吸通畅,在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进行气管插管可有效提高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急救结局。
  王赵存[13]在“不同气管插管时机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中研究得出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3.05±0.54)min、意识恢复时间(33.94±7.35)min、心跳恢复时间(3.13±0.62)min和气道开放时间(34.27±1.53)s,均显著短于对照组(4.95±0.79)min、(58.43±8.67)min、(5.05±0.75)min、(64.39±2.9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在急救现场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后,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有助于及时为患者建立人工气道,使其保持呼吸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改善患者通气、换气功能,从而有效改善患者急救效果,缩短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心跳恢复时间和气道开放时间。基于此,本文作者进行相关分析,得出数据显示:比较两组心跳恢复时间、气道开放时间、意识改善时间、呼吸恢复时间,观察组(3.14±0.53)min、(35.78±1.55)s、(33.95±7.20)min、(3.01±0.50)min,显著短于对照组(4.94±0.78)min、(64.35±2.90)s、(58.12±8.60)min、(4.98±0.80)min,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研究数据与王赵存相关研究具有一致性,可进行参考。黄伟军[14],颜自兵,梁炳锋,等在“不同气管插管时机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研究中得出数据:“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成功复苏率、窦性心律恢复率、1周存活率和血氧饱和度(SpO 2 )、平均动脉压(MAP) 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研究数据显示:比较两组成功复苏率、窦性心律恢复率、1周存活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数据可以说明在急救现场对患者行气管插管,可及时为患者建立人工气道,保证在最短时间内进行通气给氧,缓解患者脑缺氧的状态,有助于降低脑细胞死亡率,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综上所述,对于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相比较将患者送至医院,急诊室医师进行气管插管,在急救现场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更能改善患者急救效果,有所缩短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恢复时间,提高患者血氧饱和度与平均动脉压,效果更佳,值得继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群群,刘灵芝,金志鹏.心脏骤停惠儿不同时机气管插管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18,26(02):66-67.
[2]刘树峰,陈东方,陈固涛.气管插管不同时机时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成功率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8):102-104.
[3]曾庆战,申华,钟寿号.急诊心肺复苏时间窗与复苏成功率和心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性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14):1644-1646.
[4]黄强.探讨气管插管不同时机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成功率的影响[J].饮食保健,2019,6(16):16-17.
[5]冉建瑜,李仲霞,梁池,等.不同时机气管插管在小儿心肺复苏患者中疗效对比观察及对死亡率的影响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8):67-69.
[6]马剑飞,宋巧玲,屈纪富.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的影响因素[J].海南医学,2019,30(1):32-33.
[7]田守红.心肺复苏机联合可视喉镜气管插管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插管时间及复苏成功率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6):1033-1034.
[8]黄鑫.建立3种不同人工气道用于急诊患者心肺复苏的效果对比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17):2639-2640.
[9]丰存栋,米青.不同气管插管时机对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影响的研究[J].当代医学,2016,22(31):46-47.
[10]徐南平,章武强,林智亮,等.不同时机气管插管对小儿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17,37(2):136-141.
[11] 徐梅玲,孙文会,梁宁,等.心搏骤停患者实施院前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及干预效果分
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S2):65-66.
[12]穆庆华.不同的人工通气方法在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20):59-60.
[13]王赵存.不同气管插管时机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20,32(12):118-120.
[14]黄伟军,颜自兵,梁炳锋,等.不同气管插管时机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4):477-4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