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动脉粥样硬化应用瑞舒伐他汀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7月13期   作者: 余静
[导读] 研究瑞舒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理分析以及临床应用效果。


 余静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化学三级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22)

 
摘要 目的 研究瑞舒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理分析以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法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39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使用阿司匹灵对症治疗,实验组患者使用瑞舒伐他汀对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高、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三油甘脂)、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并对结果分析对比。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动脉硬化情况、血脂指标较对照组更优,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对照组患者更低,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优先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效果更佳,不良反应率更低,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瑞舒伐他汀;药理分析;临床应用效果
  临床常见的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会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以及管腔缩小。此病是由局部内膜开始产生病变,加上多种病变合并,其中局部脂肪、纤维组织增生、复合糖类积聚以及钙质沉着均会产生斑块,加之动脉中层出现渐变,斑块内出血、破裂,形成局部粥样化血栓[1-3]。好发人群为中老年人,三高患者是该病的高危人群。因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迅速,罹患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数呈现直线上升趋势,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需更加深入研究,本次研究旨在探讨瑞舒伐他汀的药理作用以及其应用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7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均为我院在2018年7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男女各为39例;患者的年龄在50~85岁的范围中,平均年龄为(72±19.4)岁;采用随机数法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39例,对照组39例,实验组年龄50~85岁,平均(72±19.4)岁,性别:男性19例,女性20例,病程2~8年,平均病程(5±3)年;对照组年龄50~85岁,平均(72±19.4)岁,性别:男性20例,女性19例,病程2~8年,平均病程(5±3)年;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以及病程长短等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4]
纳入标准 ①年龄≥18周岁患者;②经血脂指标、X线、超声、动脉造影符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诊断的患者;④预具有一定依从性患者;
排除标准 ①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不明确;②肝肾功能异常患者;③对本次实验选用的两种药物过敏患者;④言语听力以及精神障碍导致无法正常沟通交流患者;⑤之前参与其它临床实验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拜阿司匹林[规格:100mg/粒,Bayer?HealthCare?Manufacturing?S.r.l.,批号J20171021] (饭前水送服,首次服用300mg,后期每日100-200mg,日一次)。
  实验组:瑞舒伐他汀钙片[规格:5mg/片,IPR PHARMACEUTICALS INCORPORATED,批号:H20160547] (饭前水送服,首次服用剂量5mg,最大剂量不得超过20mg,每日服用一次,服药期间严格控制饮食,保持胆固醇水平)。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三油甘脂、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22.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数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脂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以及甘油三酯较对照组患者更佳,效果明显(P<0.05),见表 1。


2.3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发生皮肤、肠道、神经系统、骨骼关节等不良反应总人数为7人,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94%;对照组患者发生皮肤、肠道、神经系统、骨骼关节等不良反应总人数为3人,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属于临床常见病,此病对动脉血管硬化、管腔大小、血管弹性均有不良影响,脑动脉、冠状动脉、主动脉皆为其主要发病区域。由于我国是人口老龄化大国,此病牵连人数众多,临床对其的治疗主要以延缓、阻止病变为主,药物治疗一般以调血降脂、抗凝溶栓类药物为主,代表药物有阿司匹灵以及瑞舒伐他汀,本次研究旨在为探讨瑞舒伐他汀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效果[5-6]。
  瑞舒伐他汀作为调脂类药物,其主要成分为瑞舒伐他汀钙(C22H27FN3O6S)2Ca。肝脏作为降胆固醇的靶器官,有学者研究显示瑞舒伐他汀被肝脏摄取率较阿司匹灵更高,并具有选择性,研究示瑞舒伐他汀对细胞表层肝LDL的受体数的增加有效,该作用进一步加强了LDL的摄取以及分解代谢,干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偏高患者在使用后指标均有所降低。根据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的实验组患者HDL-C由(1.15±0.24)提升至(1.53±0.21),而LDL-C、TC、TG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经治疗后的实验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的双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显著降低,患者斑块面积也较对照组患者有明显减小。两组患者均发生不良反应,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7.69%较对照组患者17.94%更低。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优先推荐瑞舒伐他汀,患者血脂指标以及动脉硬化情况均有显著改善,且不良反应率较低,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吕亚新,罗蔓菲.瑞舒伐他汀的药理分析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J].养生保健指南,2016,000(042):40-40.
[2]黄欢彩.瑞舒伐他汀的药理分析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J].北方药学,2016,13(009):118-119.
[3]吴静.瑞舒伐他汀的药理分析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6,000(002):121-122.
[4]张静,裴红,何丽.瑞舒伐他汀的药理分析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010):164.
[5]冯娟.瑞舒伐他汀的药理分析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J].北方药学,2018,015(003):24-25.
[6]吴进华.瑞舒伐他汀的药理分析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002(003):243-244.
[7]沈小平.瑞舒伐他汀的药理分析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信息,2017,30(011):85-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