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9期   作者:宣文丽
[导读] 对于高中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培养,教师一定要明确两点
        宣文丽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  广西玉林  537600
        摘要:对于高中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培养,教师一定要明确两点,一是全面了解学生,二是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会被激发,学生才会得到有效的全面发展。这也就说明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将数学课程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外,还要培养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民主型学习氛围下得到思维的扩展,在对数学课堂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参与能力的提升。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引言
    教师要全面践行新课改提出的教学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摒弃原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导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教师首先要明确自身的教学位置,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独立意识的人、有独特生命特征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采用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同时,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一定要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与趋势,要尊重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较低的主要原因
(一)课堂时间练习少
高中数学教学的整体任务较重,且一堂课的教学时间通常较短,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专注于向学生传输书本上的教学知识,从而在主观上忽略了学生的反应与回馈时间;由于教师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重要地位,对于每个学生的教学把握程度不能很好地进行了解,最终导致整体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反应能力和参与程度出现差距化、分级化。
(二)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
我国高中阶段并非义务教学,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高考的目的是选择那些肯努力用功读书的学生,如果学生对学习存有侥幸心理,必然会追悔莫及。老师在教学时不能得过且过,每一个知识点都必须掰开了展现给学生,讲清楚来龙去脉,剖析重点与难点,列出解题方案,学生也不能囫囵吞枣,只听个大概就匆忙进入下一个环节,如果学生在上课时开小差,没有专心听课,错过了要点分析,课后又没有及时找老师解答或找同学交流,那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还有的学生白天上课时无精打采,放学之后拼命看书,自己另搞一套,其学习成果也是收效甚微的。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方法
(一)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法宝之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热爱之情,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对来讲,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心智发展较为成熟,而且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和自我学习意识。在这一心理发展趋势的背景下,教师可以从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入手,不断进行教学创新。例如,在数学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直线与平面平行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在多媒体上向学生出示生活中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图片或者是视频,如在火车轨道上奔驰的火车、让学生观察课堂中有哪些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现象等。这些教学方法都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直接捕捉到数学信息,让学生从直接感知到观察,再到实际的动手操作,完成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得出最后的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的数学世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
(二)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高中阶段的学习需要进阶到会学习的阶段,要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以提升学习质量为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学会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断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磨练自己的学习意志。课前要懂得自主预习,为正式课堂节省有效的时间,上课时集中注意力,课后独立完成作业。有目的的学习,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稳打稳扎,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课前自学是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长期的自学既能树立学生的自学意识,还能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自学不能只是流于表面,要注重质量,提前将本章知识点弄懂,这样课堂上才能最大程度跟上教师的节奏。课前自学过的学生在上课时更能集中注意力听讲,知道哪些知识点时重点内容需要记录、哪些只要大概了解即可,可以节省课堂和课余时间。课后反复复习知识点,强化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独立作业,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学生意志力的考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阅读数学相关的书籍和报纸,并与同学和老师分享学习心得,逐渐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巩固所学知识。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数学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由于教学进度等的要求,容易以主观教学经验为主,在知识点讲解教学的过程中实行“填鸭式”教学法,对于知识的讲解失去针对性,学生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思考性降低,对于知识点的消化仅以形式思考为主,记下的学习笔记实用性不强,对于知识点的实践运用更是少之又少,实际的学科教学效率普遍低下,学生学习两级分化现象明显。因此,顺应教育改革新要求,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观念,挖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由传统的教师“说、解”学生“听、记”转变为学生疑惑在先,教师解答在后,在提问互动中从学生更好奇的知识角度导入课堂教学,也易于教师更清晰的了解并掌握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助力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四)增加课堂练习时间
当下部分高中数学教师的教龄较长,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较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略学生的思维扭转时间。另一方面,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在学习方面就有着较大的差异,部分学生在步入高中数学学习后容易产生反应不过来、课上听懂了课下不会做题等情况,而这些情况的出现实际上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尚未真正扭转过来,因此,学生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的知识点,在自我吸收的过程中会出现停留在数学知识的表层现象。就此现象,需要教师切实增加课堂练习时间,对例题的讲解要多而充分,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吸收情况改造例题,在课堂时间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或是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把握知识;鼓励学生主动提问问题,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课上参与度。
(五)提高数学教学实用性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平时的日常活动中,我们随处都会看到数学的存在,就好比在建筑方面就会运用到相关函数类的知识,在合理膳食方面也会运用到比例知识,它不仅可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同时也优化着我们的生活。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性,提高数学的实用性,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在实用性的动态发展中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例如在学习“集合”这一数学知识内容时会设计到“补集”的学习,为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参与性,教师可以为学生举这样的例子,集合U=,A=,B=,想一想A与B是什么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估计会说“男女互补,干活不累”,教师可以就学生这一言语进行数学补集的拓展,让学生知道B是A的补集,但必须前提全集是U,通过这一生活化趣味性的融入,不仅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也可以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利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数学体验,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使得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可以尽情展开生活的创造。
结束语
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全面践行素质教育,在教学中要重点突出数学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教师要从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出发,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参考文献
[1]韩川.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教学策略[C].《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八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534-537.
[2]李宏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
[3]王莉莉.高中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8.
[4]孙铭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高中生数学课堂参与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5]曾剑明.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教学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7,4(50):171-172.
[6]高有.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教学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7(05):2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