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新沂市马陵山中学, 江苏省徐州市, 221421
摘要: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化学作为理论与实验兼具的学科,其知识相对晦涩,且存有诸多教学难点。教师在诸多教学思维中积极探索,最终发现生活化思维与初中化学教学拥有较高的契合度。在理论知识讲解与化学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均可通过融入生活元素活化当前教学,进而优化学生受教体验,有效提升其化学学习效率。本文从课堂讲解、化学实验、难点攻克、实际联系等方面进行了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思维应用策略探索,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化思维;初中化学;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引言:多数教学知识均能在生活中寻找到生成或应用的痕迹,化学教学中通过系统探究出的理论,更能反向应用于生活。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此点,积极展开生活化思维的应用。不仅能提升教材与实验涵盖知识的有效传输,还能极大程度提升课堂教学趣味度,寓教于乐。在丰富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此类学科的魅力。本文对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进行探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课堂讲解中添加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
因化学知识相对晦涩、抽象,为有效活化课堂,教师可在课前与课中添加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案例,此类应用在初中化学教学初期有极佳的思维导入作用。以纯净物讲解为例。教师可在课前向学生抛出问题。“我们常喝的矿泉水中,有部分水标注为纯净水。此类水与矿泉水的区别是什么”。并由学生在课后上网搜寻答案。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会得知纯净水的生产过程。在课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在回答环节后再次抛出问题,“此类纯净水属于纯净物吗”。此时学生往往会经过简单的思索便给予否定的回答,由此引申纯净物的定义: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品。课堂中,教师亦可在电解水获得氧气氢气实验后询问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应用纯净气体的产品有哪些?多数学生第一时间会想到氢气球,教师亦可科普大家平时购买的零食包装中充的既是氮气。氮气无色无味,亦是空气的组成气体之一,因此常用于填充食品包装。学生受到此类拓展知识的启发,不仅能有效引起对课中知识的探索兴趣,还能逐渐养成学生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的优良习惯[1]。
二、注重化学实验中生活化元素的融入
化学学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化学实验亦是整体教学中相对重要的环节。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融入生活化元素进行教学,学生可结合自身对当前实验、教材内容及生活常识的理解促进对此类知识的有效内化。以金属燃烧实验为例,在传统实验中,教师分别应用镁、铁、铜、铝等金属丝在氧气中燃烧,进而产生氧化反应,生成各种金属氧化物。且因氧气充足,其燃烧过程中各项反应相对剧烈。镁条燃烧会发出耀眼白光,并释放热量;而铁则除剧烈燃烧外,还会迸溅出些许火星;铜和铝均为剧烈燃烧,并无其他具象现象。教师可告知学生因镁的燃烧特性,其化合物常常用来制作信号弹。教师可拓展带领学生制作简易“信号弹”,通过与“水火箭”实验相结合,进行相对安全的“信号弹”发射试验。
期间,教师操作,学生负责观察和记录,全员需佩戴墨镜,用手机进行全过程的视频录制,场地需选择开阔且无可燃物的沙地。在拓展试验过后,教师应继续带领学生进行思路上的拓展,诸如铜金属燃烧检测空气中是否有氧气的反应,在现实生活亦可拥有更多的应用。部分化学实验亦可在家进行,教师可适当安排课外实验作业,其内容以短期无法完成的实验组成。如“将带壳鸡蛋泡在食醋中,多久才能将蛋壳完全侵蚀”,此类实验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耐心,亦可在其中添加奇思妙想,加速反应的进行[2]。
三、应用生活化思维优化化学知识难点的攻克
初中是学生接触化学学习的第一阶段,其中部分抽象的理论知识对于刚接触学科的学生来说,属于较难的知识。教师可结合生活化思维帮助学生优化对知识难点的攻克。生活化思维在于转换学生分析知识的角度,从相对熟悉的知识范畴慢慢延展至严谨的科学理论,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除能有效攻克知识难点外,还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生活常识与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一氧化碳讲解为例。教师可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一氧化碳的生成,衍生讲解一氧化碳的毒性。讲解教师可抛出问题,为何一氧化碳属于有毒气?其引发中毒现象的具体过程又是怎样?人体会有何种变化?生活中的一氧化碳往往由于氧气不足的燃烧产生,如农村的碳炉中炭块和木柴的燃烧均会产生一氧化碳,因此在过往平房居民较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的情况。学生此时或会提问,为何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二者仅差一个氧原子。由此引申出事先抛出的问题,一氧化碳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比氧气高得多,进而产生碳氧血红蛋白,影响氧气与血红蛋白有效结合,进而导致人体缺氧。且因碳氧血红蛋白特性,一氧化碳中毒者会成呈现全身粉红状态[3]。此类生活知识的融合讲解,学生转变审视知识的角度,同时亦可加深相关知识的记忆。
四、沿用生活化思维联系化学知识与社会时事
化学知识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为各行各业提供了诸多支持,部分社会时事中亦存在化学知识的影子。教学过程中加强此类信息的应用,属于生活化思维的延展应用。诸如国内外化工厂的技术突破、污染问题、爆炸发生等时事均可以用作当前学科知识的教学案例。尤其在发生危险境况的时事中,教师一定要着重普及相关化学反应的详细内容,及其实例中境况发生的原因,使学生在后期的学习和知识应用中注重此类问题,避免同类操作的发生。
结论:
总的来说,化学知识与生活元素拥有较高的融合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思维,是教师开创相关教学思维的新式实行道路。为实现此类思维的高效应用,教师应通过在课堂讲解中添加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注重化学实验中生活化元素的融入,应用生活化思维优化化学知识难点的攻克,沿用生活化思维联系化学知识与社会时事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化学学习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乔晓军. 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模式探析[J]. 读天下(综合), 2020, 000(009):P.1-1.
[2]丁江华. 关于初中化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探讨[J]. 新一代:理论版, 2020, 000(008):P.90-90.
[3]王香娥. 初中化学生活化课堂教学设计策略[J]. 新课程(教研版), 2020, 000(002):70-71.
作者简介:张敏,女,汉族,籍贯:江苏新沂??生于:1984-04,工作单位:新沂市马陵山中学,单位省市:江苏省徐州市,单位邮编:221421,现职称:中小学一级,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初中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