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希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渔浦小学 (311256)
【内容摘要】随着口风琴教学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推广,口风琴进入音乐课堂的作用不言而喻。本人在自己执教的三四年级中,运用师徒制结对学习评价模式进行分组,确保“师徒结对”的必要性;开展培训,保证“和谐互助”的有效性;通过评价,促进模式开展的持久性;采用奖励,推动模式开展的深入性,这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口风琴教学中师徒制学习模式的运行架构与实践,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口风琴课堂教学效果,对推进我校口风琴实效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口风琴教学 师徒制 模式
一、缘起
口风琴是一种简便易学的乐器,它发音纯正、音色优美,非常适合初学乐器的孩子们学习。从乐器进音乐课堂的角度来说,孩子们学习口风琴能培养音准,增强音乐表现能力,尤其在视唱、唱歌和欣赏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口风琴都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我校在三年前就选择了小巧轻便、音色优美的口风琴作为进课堂小乐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然而,美好的初衷总是被无情的现实击垮,眼看着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慢慢减退,学习效率明显降低,口风琴的携带也呈下降趋势。针对这一现象,引起了音乐组的老师们的关注,多次交流、研究、讨论,我们寻找在推进过程中的不足,总结如下:
(一)吹奏基础不够扎实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口风琴的吹奏,首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基本功,扎实基础,如呼吸方法、指法、气息的运用等,都是决定能否吹好口风琴的决定因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从信心满满、热情高涨逐渐到兴趣平平,甚至以“口风琴破了”或者“忘带口风琴”等借口逃避口风琴学习。
(二)学习氛围不浓厚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说:“学习口风琴靠的是自己的勤学苦练,老师只能起到指导学习的作用。”但是,对学生而言,这句话是空洞的、苍白的。如果作为教师只是教授了指法、节奏等基础的知识就放任不管了,那么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是不容乐观的。。
(三)学生兴趣不持久
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最好动力与支撑。任何一种乐器的学习过程都离不开毅力与兴趣。被动的任务式的学习状态是极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针对这样的现状与原因,我们经过专题讨论,决定采用“师徒结对”的全新学习模式,以捆绑式考核与评级激励为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优补差,全面提升口风琴教学的实效性。
二、概念界定
师徒制:
即“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工作、生活,使学生更好、更快的融入工作当中的一种形势。
我们这里的老师特指的是学生扮演地小老师。
三、实践
采取“师徒”结对方式,最初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把学生分成一个个的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尖子生的作用,进行“一帮一”、“一带多”。由“师傅”承担“领”的任务,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由于他们在班上令人羡慕,能激励其他同学学习,同时,让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争取水平的提高。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安排简单易学的内容,如演奏相对简单的旋律。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决不让他们在一旁观望,置身活动之外。由于现在采取的基本上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每个“徒弟”都受到自己师傅的重点关注,被关注感以及同其他“师徒”的竞争意识,使他们从内心想迎头赶上,极大激发了他的学习欲望。
(二)生生“师徒”结对的推进策略
1.“师徒”结对,因材施教,共同进步。
在“师徒结对”的开始阶段,笔者特别关注学生们的情绪变化:“师傅”们是不是变得更加自信了?是不是多了份责任感了?“自由人”是不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还是安于现状,坐等别人超越了?“徒弟”们心情是不是受到影响了?有没有激起迎头赶上的斗志?等等,都需要老师细心观察,以便正确引导。这一“师徒结对”学习模式旨在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锻炼与进步。
2.指导“师傅”施教方法,明白怎么教,教什么。
教师在这一学习模式中表面上“退居二线”了,实则需要纵观全局,用心导学。可以说这是一个且思且行,且行且思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每个学生的现状都不尽相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不着痕迹地为孩子们提出合理建议,帮助他们顺利前行,确保每个同学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3.自身进步很重要,“师傅”不忘勤充电。
要给“徒弟”一杯水,“师傅”得有一桶水。虽然有着“师傅”“徒弟”的头衔,但是毕竟两者是年龄相仿的同学。往往会为了他人顾此失彼,突然惊觉,快被“徒弟”赶上啦!这样的情况,打乱了“师傅”的阵脚,甚至会出现抛开“徒弟”的现象。稳定的师徒关系要有相对的能量对比。当“师傅”不被人信服时,也容易是“徒弟”产生骄纵情绪。所以,音乐组设立了“浦风”口风琴社团,专门招收各年级优秀的口风琴选手。由学生自己报名参选,请音乐老师严格把关,优秀者入选。教师还鼓励他们涉猎课外的作品,更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吹奏热情与吹奏水平。在吹奏遇到困难时,鼓励学生积极向老师寻求帮助。“师傅”称号的学生一样是需要老师关注的对象。
4.创设平台,展示自我,“我”的进步大家看。
如果整个过程只有“师徒”这一形式吸引孩子们,相信很快惰性又会抬头。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欲望,都有被他人认可、肯定的愿望。
帮助学生搭建舞台,更多地进行自我展示,能极大激励孩子们的学习欲望。我们还将定期开展了《口风琴强手擂台赛》、《师徒汇报表演》、《我行我秀晋级赛》、《最佳徒弟争霸赛》等活动,每次活动,孩子们都高度重视,积极参赛,形式一片良好的势头。能逐渐形成人人吹口风琴,你追我也赶的良好学习氛围,进而从整体上拉升全班乃至全校的口风琴水平。
四、收获
1.音乐素养越来越好。
口风琴进课堂,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学生。器乐教学中最大的成果就是孩子们的音准更加敏锐,对于歌曲的学唱、音色的辨听、视唱等能力都是极大的提升。几位音乐老师整体的感觉就是孩子们的音乐素养是越来越好了。
2.吹奏能力大幅提升。
在课题的实施与推进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与反思跟进。我们的目标是运用师徒制的新模式,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要做到“勤鼓励、勤要求、勤示范、勤指导”。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口风琴的同时,结合基本的音乐知识潜移默化的被学生较好的吸收,培养了学生体验音乐的能力,为人人参与的直观化教学中解决了音准、节奏、吐音、气息等难题,磨练他们一丝不苟的意志。
4.推进艺术社团同步成长。
艺术是相通的。口风琴吹奏得好的孩子,一般来讲,在其他额艺术素养上,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现在,学校的铜管社团、合唱社团、舞蹈社团等,报名情况火爆。在授课中,几位老师对孩子们的表演比较满意。在去年的艺术节中,我们在众多的集体项目中,囊获了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的好成绩,综合考评成绩又大幅度的提升。我想,如果追根溯源,最要感谢的就是我们持续在推进与坚持的口风琴教学。特别是我们实行这个师徒制协同学习、训练、考核、评价的运行机制以来,孩子们口风琴吹奏的兴趣愈加浓厚,学习与练习都异常勤奋。可以说,我们依托口风琴的师徒制教学模式,让学生整体的音乐学习氛围产生更浓厚,技巧更高超,素养更深厚了!
五、思考
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班里总有极个别同学因个人能力的欠缺而不能完成吹奏内容。这一点说明,我们在定制教学目标时既要重视教学中的统一标准,又要注重个别差异,突出目标的层次性。因此,必须循序渐进,梯度上升;分层推进,稳步提高。特别对于后进生要“小步前进”给予更多的鼓励,增进学生的自信心。
实施推进之路漫漫,你我上下一心,只要找准方向,就一如既往地坚持到底。相信,我们的努力,会让更多的孩子播撒下热爱音乐的种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2年.
3. 文小武 让器乐教学动起来[J];新课程(综合版);2018年07期
4. 贺彤 将音乐教学“生活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27期
5. 许洪帅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发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7年
6. 孙华 如何让音乐教学“活力四射”[J];文学教育(中);2018年08期
7. 赵建培 浅谈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的作用[J];音乐天地;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