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善而救其失 ——如何在德育工作中获得幸福感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0期   作者: 王 丹
[导读] 本文通过对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与家中沟通事件的反思

           王  丹
          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湛江一中培才学校 524000

          摘  要:本文通过对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与家中沟通事件的反思,总结出在日常工作中要深刻看问题,多宽容忍让。一旦与人产生误解,应采取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平凡的工作中寻找幸福感。
          关键词:包容、家长、误解、沟通、幸福感

          妙乐法师曾经在念佛堂留下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这是多么难得的心境和大慈悲的胸怀。作为班主任,这是必须具备的心态,学会容忍,懂得思考,帮助学生发扬其长处,弥补其过失。教师要想在工作中获得幸福感,关键看心态。
          曾接手高三的一个文科班,班里就有这样一个孩子,姑且称他为小风。刚开学的时候,经常是一个星期可以见到他一两次,每次见他我都会苦口婆心跟他做思想工作,强调要来学校,珍惜着读书的机会。每次看到他不来就会联系他母亲,因为听同事和班上同学说他父亲比较凶,知道他旷课动辄打骂。为不影响教育效果,我仍然是保持跟他母亲沟通。后来他父亲得知,冲到学校来质问,为什么他现在才知道他孩子旷课。我只好解释怕他教育孩子太过强硬,会适得其反。我跟他解释,如果家长有特殊教育要求,可以沟通协商接下来的教育策略。可是他父亲不依不饶,在办公室大骂了起来,态度特别凶。他发完脾气后,要求以后他孩子有什么问题都直接跟他联系。可是事情过后,每次跟他父亲联系,他父亲,总是把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认为我们没有尽到教育小孩的责任。因为这个学生和家长,我每天都处于非常生气和无奈无奈的状态,严重影响我的工作情绪。哪个教育者不是在凭良心做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什么尽心尽力却总是被误解?
          我在反思,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到底该如何解决这一困境?这件事除了生气是不是还给我留下了其他的东西?何冰老师告诉我们:“教师这个职业要我们用心去发掘才能体会它的魅力,我觉得幸福的生活是由幸福的思想造成的。你的态度决定你的心情,影响你的健康,甚至改变你今天的际遇。凡是多往好处想,这是心理健康之道,也是幸福快乐的不二法门。在教育教学的过程,我们会遇到很多难题,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1]是的,气愤、恼怒、压抑,不能解决问题,只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阴霾。
          人都是会有私心的,而教育者要回避这种私心
          西方哲人认为“保全和实现自我是第一位”的这种心态是人的本能,我不能说人性是自私的,因为我信仰马列主义,但我却支持人都是有私心的这种观点。在现今纷繁往复人性复杂的社会中,人们趋利避害是非常正常的。在这件事情当中,之所以家长会很激动地将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他无非是担心学校对孩子采取处分等教育措施。他想找到方法保全自己的孩子,只是这种方法略显极端。这个家长的表现让我看到了人性中赤裸的一面,为了在这个社会上很好的生存,每个人都会为自己考虑多一点,这是正常的。“家长与老师,都是孩子成长路上最重要的引导者,两者之间的目的是一致的。正确定位之后,家长的心态自然就会趋向冷静、理智。”[2]所以面对家长激动的情绪,我就应该很淡然,让他知道,教育的目的从来不是惩罚,学校和老师都是希望学生向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我从不会去美化教师这个职业,老师也是普通的人,不可能没有私心。但作为教育者,我们只要做到为学生好,全心全意为了孩子,就已足够。至于社会、他人对我们存在误解、质疑都让它随风消逝。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每天回家都会走一段很窄很脏乱的小路,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这里可真脏,然后径直走过。不管路人怎样的抱怨,这条路依然还是默默地送许多人回家。或许班主任就像这条小路,做的工作微小细致,很不起眼,甚至有时候会招来学生和家长的怨怼。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理解我们工作的辛苦,对教师的工作怀有感恩之心,但我们可以调节自己的心态,我们要去承受,去默默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去淡淡然的付出。别人的怨怼就像尖刀,如果我们的心像气球一样脆弱,那么就会受伤流血。但如果我们的心似流水,那结果就大不相同。即使被伤害,我们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姿态,依然可以润物细无声而继续缓缓流淌,不愠不怒。就像案例中的这位家长,当他激动的时候,我完全可以微笑的看着他,等他平静下来再跟他慢慢探讨怎样去教育好这个孩子。而不是跟他争得面红耳赤,最终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
          误解是病毒,沟通是良方
          当误解产生,直至越来越深的时候,并不一定要去辩解谁对谁错,只是看哪一方可以先站出来解开误解。“健康的沟通是:直接找那个和你发生问题的人谈,而且只跟那个人谈。和另一个人谈就是抱怨;这会形成三角问题,也会继续制造问题,而不能解决问题。抱怨一旦产生,就会带来哀伤、痛苦和不满,相对应的,幸福感便会降低。”[3]之所以大家会抱怨,却不想做出解释是因为在心中都怀有委屈的情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不被理解的,自然不愿意再去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消除内心的委屈情绪,去思考对方的感受,表明自己的心迹,事情就迎刃而解。那么,采用短信的沟通方式再好不过。因为信息可以让人将不愿意直接说出口的想法表达出来。所以,一番犹豫之后,我给这位家长发了信息,说明了我的想法,无论是怎样,老师绝对不会害自己的学生。信息一发出,这位家长立刻回了电话,在电话中很真诚的道歉,说自己太激动云云。具体的谈话内容已经记不清楚,只记得当时在学校的操场接的电话,那时,天空蔚蓝,云淡风轻。心中也不再有那么多的委屈和气愤,觉得自己依然可以做一个温暖的人。
          世界吻我以痛,我报之以歌
          每一颗珍珠都需要磨砺,过程很痛苦,但最终会变得圆润,人亦是如此。漫漫人生之中,有太多的不如意,林清玄告诉我们要“常想一二”,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心为物役,那么必定整日悲戚不得开颜。现在越来越强调幸福感,教师因为来自社会和内心的压力,渐渐已经忘却自身的幸福感,更是很少人在工作中体会到幸福。在这时,我们更应该放下让自己苦痛的包袱,轻装上阵,一路高歌。
          教师就是应该在不断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寻找幸福的微光。“自察内省,洁身自好,永葆出淤泥不染的情怀;律己宽人,坚持不懈,与人为善,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能委曲求全,完备师德建设。”[4]
          《礼记·学记》篇有言曰:“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在教育学生之前,我们一定要先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才能够更好地做一名教育者。其实,人生如花开花谢,有得必有失,同时,有失也必有得。不必计较今日之得失,谁知道谁是这个世界上失去得最多的人呢?

参考文献
[1]黄宪,《传递文明火炬的使者——广州地区高中教学名人录》[M]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139页。
[2]樊瑞科,《中国当代教育科研理论与实践》[M]现代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54页。
[3]威尔·鲍温,《不抱怨的世界》[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8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