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研“智学”模式,构筑理想课堂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3期   作者:张峰
[导读] 在生源相对薄弱的城郊学校,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打破常规教学观念,打造符合城郊学校学生特点的“智学”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师生教与学的传统教学生态,促进课堂教学深度研究。

张峰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北学校
【摘要】在生源相对薄弱的城郊学校,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打破常规教学观念,打造符合城郊学校学生特点的“智学”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师生教与学的传统教学生态,促进课堂教学深度研究。
【关键词】城郊学校;智学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016-02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行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入城的外来务工人员人流如潮,但由于各种原因,其子女一般很难进入城镇学校学习,往往在城郊学校就读。笔者所在学校就是这样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城郊学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学生基础不一,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大相径庭,所以转变这类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习惯尤为重要。
        在传统的课堂模式下教学效果不佳的状况下,打破常规教学观念,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打造符合城郊学校学生特点的智慧型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校就打造基于核心素养的城郊学校"智学"课堂取得了初步效果并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认可。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结合南通市 “12字12条”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城郊学校"智学"课堂校本建构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学理念,达成"智学"共识
        1、阐明了"智学课堂"的意义
        智学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追求教学的真质量、课堂的真效益,让学生变"厌学"为"要学"、"苦学"为"智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一种智慧学习模式。"智学课堂"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协助、师生之间共同探讨,改变了学生以往单调、枯燥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倾听、乐于分享、踊跃展示。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通过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既有利于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也改善了彼此间的人际关系。
        2、明确了"智学课堂"中教师的作用
        "智学课堂"的推行成功与否,与老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是分不开的。在"智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传统的"权威-服从"上下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平等关系。此外,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看似变得比以前“清闲”了,实际上并非如此,课前、课中、课后,都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承担起更大的课堂教学管理和调控责任。教师不再仅仅是课堂的“讲授者”,还需要更多的身份参与扮演,如充当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交流者"、"协助者"、"参与者"等多种角色。
        3、发挥了"智学课堂"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智学课堂"最重要、也是最显著的一个特质就是强调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不应该仅仅拿来当做活跃课堂气氛的手段,它更应该用于寻求知识重、难点的解决。对本节课的重、难点, 独立学习不能完成的有疑惑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通过适当启发与引导后,鼓励学生去合作、探究,运用学习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去攻克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一般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每个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小组内成员分配时兼顾性别、学科成绩、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组内同时包含有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这样的异质分组形式可以让学生懂得, 人的个性、能力、兴趣是多样的,每个同学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只有学会善待自我,赏识他人,帮助他人,让小组成员间相互依存,共同提高,才能体现小组学习团队的最大价值,追求各成员学习的最大效益。
        4、重视了评价在"智学课堂"中的重要意义。
        评价是"智学课堂"不可缺少的一环,与传统教学不同,"智学课堂"的学习评价呈现出多种途径。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其中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小组合作水平,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及参与程度,以评价形式看,有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小组自评与组间互评。从评价功能看,主要有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的探究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智学课堂"的小组合作活动中;激励功能:通过评价,肯定和鼓励被评价者,使其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



        二、构筑"智学"新模式,促进课堂深度研究
        金北学校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使"智学"课堂更具生长力,我们严格遵循江苏省南通市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12字12条"教学要求,保证学生足够的预学时间和当堂训练时间,老师的"讲"不得超过二十分钟,切实做到把课堂阵地还给学生,学生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配角。"智学"课堂模式的实施具体如下:
        1、预学(10分钟左右)
        这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智学"课堂能否顺利开展与实施的前提和基础。鉴于城郊学校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相对较差,培养自主能力,学会学习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志性展现。我们强调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教师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撰写、研讨导学案。然后,学生要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认真做好"预学"环节并达到相关要求。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认真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同时通过对导学案完成情况的检查,了解学生自学掌握知识情况,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做好准备。
        2、导学(20分钟左右)
        这一环节内容最丰富,它包括了教师的适当引导与精讲拓展、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与踊跃展示等。城郊学校由于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所以在均衡分班、公平竞争的前提下,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相互协调,把自己任教班级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四至六人左右,好中差搭配,并各自分工。每个学生通过预学,都要对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及探究问题先进行独立思考,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教师通过课堂巡视、倾听、交流,将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精讲点拨与适度拓展。课堂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做到"三讲与三不讲"。这里的"三讲"即:1、讲重点。“重点”指的是对今后学习乃至终生发展有基础性作用的知识和学科思维方法。2、讲难点。“难点”是大部分同学不会的问题,或从来没接触过的不易理解的知识。3、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教师根据备课组研究和自己掌握的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出现问题的常考点,对易搞错、易混淆、有遗漏的地方,课堂讲解时需要注意点拨。另外"三不讲"则是指:1学生自学已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探究会的不讲;3讲了也不会的不讲;有些知识虽不超课标,但比较偏,这些知识也可不讲。
        3、固学(15分钟左右)
        “固学”环节最重要,它实际上包括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两块,其中当堂训练成为夯实质量的重要保障。由于城郊学校学生家庭具体情况,家长大多忙于自己的生计,不一定有多少时间督促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我们尽可能留少量作业让学生回家完成,更多的是当堂检测,向课堂要效益。根据“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的规律,教师要精编精选课堂测试题,在师生共同简短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后,对学生进行当堂达标检测。(测试题可不在导学案中出现),要求学生限时完成测试题,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并当堂点评,确保课堂训练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另外,教师还要准备适量的课后作业,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做到作业分层编写和布置。
        当然上面的"三步导学"仅仅是教师的一个教学模式总框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学情的特点对教学做出微调,各段教学时间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不可机械界定,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视情况灵活安排,以求课堂结构的最优化。
        三、问题与思考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发现在实施与推进"智学"课堂校本建构研究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教与学的理念转变不到位,仅有教改没有学改。部分老师走惯了老路或是“穿新鞋,走老路”,讲解偏多,依旧一言堂,唯恐学生不懂,面面俱到,什么都要讲,不能做到“限时讲授” ,没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这是教学观念转变不到位所造成的教学现状。
        2、课题研究过程中,部分教师感到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城镇的学校和学生适用,而对于我们这种外来打工者子女日趋增多的城郊学校难以实施。"智学"课堂上采取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由于好学生偏少,很难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不高,给教师"智学"课堂的实践带来了困难。这些问题该如何有效解决?如何发挥"智学"课堂模式的积极作用,这是我们在下阶段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的。
        结束语
        课题引领教研,教研促进教学。教学模式不能僵化,教学亦无定法。相信我们只要遵循规律,遵照流程,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真研究",勤勤恳恳地研磨"智学"课堂,把金北精神"做最好的自己"落到实处,用心去探索去总结,基于核心素养的城郊学校"智学"课堂校本建构研究定能取得满意成效与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红艳.合作学习在豫东农村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情况调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
[2]倪晓琴.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陕西教育(教学版)[J].2018.
[3]何庆华.以校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J].中国教师.2019(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