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晓莉
重庆云阳县龙洞小学 404511
【摘要】识字教学是低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如何将识字教学贯穿于阅读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自主识字?笔者对本堂识字课进行了梳理。老师为了落实识字教学,借助多媒体始终坚持“以生为本”, 采用形式多样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乐中识字,体现出人文关怀。
【关键词】激发 引导 方法 识字
《一分钟》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浅显易懂的精读课文。文中的元元因多睡一分钟,带来的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不停的叹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脸红的尴尬,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一分钟》让我们想到“分秒必争”,年年如此,一生坚持。《一分钟》留给我们许多思考的东西。
带着对这堂课的期待,带着对《一分钟》的思考,走进汤老师的课堂,聆听她对《一分钟》的精彩导读、对《一分钟》的独特设计,满载而归的是深深的感动和满满的收获。汤老师的课如一朵淡雅的百合花,看着朴素,闻着却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沉浸在芳香中,浸润我的是那扎实的识字教学和张弛有度的朗读指导。本堂课教学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乐中和文本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对话。本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一、新颖独到的课堂导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老师将数学知识和语文学科进行整合,将一道数学题出示在黑板上,即“1=20”,并启发性地问道:“昨天,我和数学老师因这道数学题意见不一致,争论了起来,请同学们帮忙评一评,对不对呢?”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老师趁学生质疑之时,引出课题《一分钟》。老师的开课就像一把锤子,敲在了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提升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成功的一半。
二、扎实有效的识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就是识字和阅读必须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识字。识字教学要将学生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
1、巧妙利用课题识字。
上课伊始,老师出示课题后,请学生读课题,相机引出“钟”,进行正音,并出示词语让学生齐读,通过复现的方式,让学生记住“钟”的读音和字形。
2、识字方法形式多样。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识字过程中,老师采用学生乐此不彼的游戏,如:开火车,摘苹果。开火车的游戏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游戏方式,它可较大范围地检查学生的识字效果,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好处。
识字教学要将学生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读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生字词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在谈话中识字、在朗读中识字、在表演中识字,例如,学习生字“哈”“欠”,作为词语“哈欠”,老师让学生边读边演。这些过程,看似平常,却唤醒了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把它放到汉字身上,使学生感到汉字就是生活的一个部分,是经常接触到的,是活的、有意义的,是充满感觉的。老师让汉字和词语“活”起来了。在识字过程中还非常注重正音,尤其是“丁零零”、“哈欠”、“元元”等词语的轻声正音。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体验到学习生字的无穷乐趣。
朗朗上口、易于识记的儿歌读学生的识字带来不言而喻的帮助。在识字的最后阶段,老师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悔”字,采用编儿歌的形式,引出以前学过的字加以区分记忆:有心就是“悔”,有木就是“梅”,有水就是“海”,有心就是“悔”。
除此之外,老师还采用了小老师带读、同桌互读、分组读、猜谜语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如教师在教学“迟”字时,引导学生用“猜一猜”、“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来记。
3、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复现是学习生字是常用的、最直接的一种识字方法。老师在引导学生识字时,没有将生字孤立地拿出来记,而是将整个识字教学贯穿于词句中。如:在教学“迟”字时,老师先采用“猜一猜”、“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来记,然后让学给“迟”字组词,当学生说道“迟到”这个词时,老师相机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齐读,紧接着,教师将“迟到”一词放入句子中,放入到段落中,让学生多次和“迟”字见面。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迟”字的记忆。
三、多元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培养。老师上课时,始终是亲切地和学生交谈,在教学中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对学生的发言总是给予及时的激励与表扬。如“为你的勇敢鼓掌!”、“多会读书啊,把课文中的内容变成自己的话,真了不起!” “xx,我真是太佩服你了!你也读出来了。”等等,使课堂充满了人文关怀;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学困生的自信心。这就是老师的教学艺术,善于激励,善于唤醒,善于鼓舞,使她的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口常开。
这堂课设计新颖,教学方法多样,教师语言精练、朴实,学生学得扎实、愉悦。老师借助多媒体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体现出人文关怀。教师朴实的语言,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元元迟到后的后悔”,共同拨响了听课老师的心弦。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8
[3]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