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山东临邑第一中学 251500
摘要:国家设置美术课程的目的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养成学生良好习惯,培育学生艺术气质,让学生用另一种角度看待世界与人生。基于此,教师在实施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剔除教学的功利性,忽视短期教学效果,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努力,由此为本文提供了谈及的话题:如何做好高中美术教学工作。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实践;教学本质
当下,美术教学工作问题重重: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控制”甚至“支配”学生,让学生倍感压抑;打击式教学,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不重视自己的言行,不规范自己的用语,对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等。为了改善这些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以期能为教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给予学生自由,提升学生课堂参与
教师习惯于指导课堂,为学生讲解知识点,督促学生进步,布置课堂作业,整堂课下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孩子们却丧失了话语权,既不想参与课堂活动,又不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心情沮丧,倍感压抑,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基于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地位,明确自身的价值,主动让位与学生并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在学习《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课内容时,笔者一改往日的教授习惯,为同学们展示了各种民间美术作品后,就将课堂交给了学生支配。一时间没有了教师的“指挥”,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的方向,手足无措;同时没有了教师的“啰嗦”,孩子们心情得以放松。但是民间美术作品自身极具魅力,剪纸造型逼真、泥塑栩栩如生、木偶活泼可爱等等,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给予了学生自由,让学生自己感受到了美术作品自身的魅力,主动加入到课堂中,提升了课堂参与度,值得肯定借鉴。
二、给予学生自信,培育学生创新精神
美术是一门艺术,本身有一定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存在着畏惧心理,同时,教师还实施打击式教育,不能容忍学生的错误,不能接受学生的失败,总是用言语或者行为打击学生自信心,让其丧失学习的自信,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无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更无法进行创新。基于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用鼓励教学代替批评教学,发现学生点滴进步,探寻学生隐藏的优点,重新唤醒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真正体会美术科学的本质。
如,在学习《画外之意——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这一课内容时,本课的教学任务是欣赏分析古代花鸟画工笔和写意这两种画法的特征;学习典型画家的代表作品,了解古代花鸟画的发展过程,增加知识积累,为了完成这两个教学目标,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组织了一场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作品展供孩子们鉴赏、评价。在此过程中,孩子们有了感后感,于是表达了出来,尽管有的评价“不成熟”,甚至错误,笔者也没有给予否定,增加了学生表达的自信。当然,孩子们的错误笔者也会记在心中,等到讨论结束后再统一纠正,促进学生进步。欣赏完毕后,孩子们有了创作的欲望,在笔者的鼓励下,大家拿起了自己的画笔纷纷创作起来,教学效果显著。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既,教师认识到自信心的重要性,于是用鼓励教学代替了打击教育,给予了学生充足的自信心,再在此基础上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促进高中美术教学工作发展。
三、给予学生指导,规范学生美术用语
任何学科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美术科学也不例外,尤其是在美术评价活动中,学会使用美术用语评价作品才能体现学生的水平,考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多时候学生只能用造型漂亮、颜色鲜艳来评价美术作品,既含糊其辞,不能体现心中所想,又缺少专业性评价,引人发笑。究其原因是学生词穷,更直接的原因是教师没有给予专业性的指导,没有规范学生的言行,养成学生用美术术语评价的习惯。基于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教师要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给予学生专业性的美术指导,强化学生用语习惯,提升学生美术教学素养。
在教授《如何鉴赏美术作品》这一课内容时,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美术鉴赏的意义,掌握美术鉴赏的不同方式与角度。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笔者教授了大家从线条、色彩、构图、造型、技法、材料、构思等方面进行评价,规范了美术用语,如线条语言:横线的变幻、竖线的高耸、曲线的蠕动、斜线的滑坡、细线的瘦弱、折线的刚硬、圆线的丰满、短线的跳动等;色彩语言:暖色象征热情、喜庆、幸福、吉祥,热情奔放、温暖感人;冷色则传递一种忧郁和悲凉的情绪,给人以寒冷的感觉,同时给人以和平、安静、纯洁、理智等感受。同学们习得这些美术术语后就能给出专业性的评价,实现知识点的迁移、内化。
综上,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美术教学工作受到了重视,促使教师同仁们探究有效的教学途径,以期能推动美术教学工作进度。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上述几点看法,以期能为教师同仁们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夏天.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7(24).
[2]方一旭.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美术教学研究[J].艺术科技,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