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蓉 郑亮
重庆市第三十二中学校 400000
重庆市南岸区天台岗小学校 400000
摘要:美术教学“韵味”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滋味,以及教学后学生意犹未尽,留有“虚”与“实”“有”与“无”之间的回味与想象空间。其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又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超出具体模式的局限,到达“道”的意境,教学达到审美的意境。
关键词:核心素养 美术教学 韵味 意境
一、美术教学“韵味”的体现
“韵味说,出自唐代诗人司空图提出的一种诗歌理论,其意指诗歌创作应给留下充分想象和回味空间。”[韩勋国《我国民族唱法韵味新论》于《音乐研究》2008年]美术教学“韵味”指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使整个教学活动跌宕起伏、高潮不断,这种旋律是隐形的,学生身在其中而不知,意犹未尽,教学留有“虚”与“实”“有”与“无”之间的想象空间。教学呈现一种教学的艺术境界,犹如庖丁解牛,解牛筋骨淋漓尽致。
(一)音乐的“韵”
“‘韵’最早指,后来用于书画领域,而到宋代则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并且作为艺术作品的最高的审美标准。”[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310页]“‘韵’与音乐有关,指音乐的律动、旋律。”[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162页]美术作品由线条构成画面的和谐,“线条、画面的和谐,西方有人称之为律动或韵律”[同上163页]。由此可见,“韵”在绘画和音乐上均指律动或旋律。教学旋律促成美术教学“韵味”的回响空间,犹如音乐的音阶。
(二)文化的“味”
“文化即人化,是人对自己及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的精神体现。”[靳玉乐李森《现代教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16页]“味”,《说文解字·口部》:“味,滋味也,从口未声。”“味”意为滋味。美术教学的“韵味”是教师对教学内容,作品内涵的不同解读,文化理解作为美术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即便最普通的内容也不能缺少文化的滋养,文化的滋味。
二、美术教学“韵味”的开展
美术教学“韵味”指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使整个教学活动跌宕起伏、高潮不断。教学手段和方式构成教学“韵味”,其超出具体模式的局限展开,使得教学呈现一种的艺术境界。
(一)营造教学“韵味”氛围
“‘韵’和‘气’不可分。‘韵’是由‘气’决定的。”[同上221页]“气”是“作者品格、风格”[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160页],艺术作品的“精”[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27页]。艺术作品有风格、精神,教学艺术作为艺术作品的一种同样也存在风格与精神。这种风格与精神存在于教学当中,由教师的语言形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环境等氛围感染教师与学生。氛围属空间属性,似缥缈形而上,实则存在于教学场域中。这种场域类似于物理上的磁场,物理磁场通过物体与物体的影响体现,人体磁场通过人与人的交流体现,教学的磁场则有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相互影响。学生个体作为单个的磁场进入强大美术浓郁空间的磁场中,学生个体瞬间融入到美术气氛中,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影响下,无意识进入美术教学中。
(二)丰富教师语言的“韵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的素养对教学的整体把控至关重要,教师素养的显性元素是教态、语言、情感,其中语言是教师教学的核心。“说”是教师的饭碗,教师的知识内涵通过“说”来体现,教师的幽默需要“说”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经过“说”更显魅力,教师的沟通能力也需“说”达到。
教学艺术也可以理解为“说话”的艺术,同样一份教案,不同的教师展现的魅力各不相同。国画课需要富有诗意娓娓道来的语言,体会虚无的意境与韵味,现代绘画喜欢激情时尚的语言,感受迅速的时代韵味。语言作为教学的元素之一,同样对学生掌握程度、学生参与积极性起关键作用。
(三)教学设计的“妙”智慧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教学设计关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师、学生等因素的关系都需智慧设计。优秀的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妙”,“妙”是中国审美中美的形式,“妙”超出“美”的评价,同样也超出“好”的单一评价方式。“‘妙’的特点是体现‘道’的无规定性和无限性。‘妙’出于自然,归于自然。”[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36页]教学设计的“妙”体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智慧的教学设计。“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同上37页]说的是一种超脱于自然物象的“道”,教师在教学设计超脱原有的思维定式,以“道”设计教学,势必要做到庖丁解牛,“‘妙’通向整个宇宙的本体与生命。”[同上37页]教学设计“妙”与“道”的境界超越“物象”范畴,通向事物本质与生命。
三、美术教学“韵味”的影响
(一)学生深刻认识美
“韵”与“味”是中国的审美趣味,超越“真”与“美”的表达,“所谓真,即系模范自然,刻意写实。”[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129页]“‘复杂中之统一’(形式和谐)为美的准则。”[同上130页]人们对“真”与“美”的判断较直观,真实再现客观事实,真实表现自然形态。学生通过指引能够较快掌握“真”与“美”,如达芬奇《蒙娜丽莎》真实写实地表现人物形态,蒙娜丽莎形象柔美的状态。教学“韵味”空间意境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刻体会蒙娜丽莎画面韵味美,艺术价值的体现。
(二)学生真实感受美
美术教学“韵味”从“目”到“心”,达到“怡神”,艺术作品欣赏从视觉到知觉,到感觉的过程。诗歌打动人心的是沁人心扉,让观者感同身受。音乐常常能够容易感染情绪,音乐的符号由一系列理性的数字组成,音乐本身是由长短不同的节奏和符号组成,音乐本身没有情感。音乐的情感是观者自身的情绪代入节奏的高低起伏,引发听者音乐的情感,低沉或高昂、激情或舒缓。春秋雍门周以善弹悲曲,其先对孟尝君晓以利害,恳切中的,使孟尝君从自己现今安富尊荣的处境中,看到将来破国亡邑的悲伤。继而抚琴演奏,孟尝君也就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才泪湿衣衫。艺术教学亦然如此。
(三)学生切实体验美
教学“韵味”即教学“道”的境界,“道”亦艺术与自然,艺术与生命的融合。学生既是教学的参与者也是活动的创造者,行动者的艺术活动。一切活动皆为艺术活动,现代艺术界限的模糊,人人都是艺术家,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媒体艺术打破传统艺术基础的界限。教学传递知识理念本身需要艺术,具有理念的教学行为具有艺术性,所以说学生在真实体验美。教学“韵味”在“虚与实”“有与无”之间,其给学生民族性的审美方式切实体验。
四、总结
美术教学“韵味”旨在教学的“韵外之韵”,通向事物本质与生命,留给学生遐想回味空间。教学手段和方式构成教学“韵味”,超出具体模式的局限,教学呈现一种教学的艺术境界。教学的“韵味”最终归于“道”的无规定性和无限性。教学活动跌宕起伏、高潮不断,教学过程亦审美过程,也是文化精神的享受。
参考文献:
【1】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
【2】韩勋国.我国民族唱法韵味新论[J].音乐研究.2008,(2):89-100
【3】于泽元.李健.丁月华.绘画教学的审美取向及美感生成场域的构建谈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7.11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