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荣
河北省廊坊市第六小学
摘要:一直以来,如何提升教学实效都是广大教师在努力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因为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够展现出学科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化和能力素养的提升。所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实效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并从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关注学生学习差异、融入现实生活元素三个维度出发,来分析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实效的基本方法和具体策略。
关键词: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实效;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和深入意味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正逐步迈向崭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完成全新的任务、达成更高的要求。然而,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观念落后、方法单一、模式封闭等问题和不足,严重影响甚至阻碍了语文教学实效的提升。对此,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都需彻底摆脱落后观念的束缚,走出传统模式的误区,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优化,最终才能够实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实效的目标。
一、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直接刺激和优化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枯燥和单调的教学方式,尝试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设备来辅助教学,将原本抽象的语言文字以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形式呈现和展示出来,从而有效地创设出生动、直观且形象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视觉和听觉的层面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例如,在教授《彩色的梦》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新鲜事物的热情更加浓厚,在面对本节课文的内容时同样如此。所以,针对学生们的学习特点,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了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首先,笔者为学生们展示了相关的图片,通过图片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然后,笔者再利用信息技术对本节课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笔者通过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关注学生学习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种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也可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再运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教学方法了,而是要充分的关注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将他们大致分成优、中、差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而制定层次化的教学目标、提出差异化的教学要求、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布置分层化的课后作业等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满足学生的差异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适应性的发展和进步,实现补优和提差。
例如,在教授《雷雨》时,由于现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但由于学生们的发展水平不同,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所面对的问题也不同。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开展了分层教学法,首先,笔者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水平将学生们分成三个层次,A层由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组成,B层由学习一般的学生组成,C层由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组成,随后,笔者再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制定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为每个层次的学生打造不同的学习计划。这样,笔者通过关注学生学习差异,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三、融入现实生活元素,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生活是知识产生的来源和最终运用的归宿,语文知识同样也与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生活中蕴藏着许多关于语文的元素和案例,将它们融入到实际语文教学过程可以发挥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地拓展教学思路和范围,将生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去观察、挖掘并搜集各种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案例、素材和资源,并将其巧妙地运用和融入到语文教学实践中来,有效还原和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促使学生感受和体验语文的无处不在,认识到语文的现实意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授《小马过河》时,本节课程主要围绕一件故事展开的描写,实际上,课文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体验,笔者融入了生活元素。上课后,笔者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述,让学生们认识到课文内容,然后,笔者再引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们结合生活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处理方法,进而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这样,笔者通过融入现实生活元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总而言之,提升教学实效是广大教师的根本任务,也是现如今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动力与支撑。所以说,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跟随教育发展和变革的脚步,树立起全新的观念和先进的思想,并把握全新的目标和要求,进而通过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关注学生学习差异、融入现实生活元素等方法和策略的运用,来全面优化语文教学的过程,以建立全新的教学结构体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潜能,最终真正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才周.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培养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7(47):74.
[2]崔淑玉.打造充满趣味与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高教学实效[J].教育现代化,2017,4(16):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