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
凤仪乡初级中学校 四川省 宜宾市644000
摘要:在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更多的教师开始关注是否对学生做出了合理的评价。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充满了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激励性评价,但是评价不当、评价无效的现象也随处可见。文中提出要合理有效地使用课堂评价语,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使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语更加有针对性、切合实际。
关键字: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评价语;评价主体;评价方式
一、目前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评价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呆板,缺乏生机
生动有趣的课堂,诙谐幽默的语言,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很多老师过于走形式,如学校组织听课的时候,以往欠缺评价语的课堂出现了“好”、“不错”、“你真棒”、“对”、“是的”、“回答得很好”等词语。对于学生的回答,只是应付地给予评价。教师语言单调,呆板,语调和语速没有多大的变化,不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不懂得如何去评价学生,有时想对学生做出评价,但又不知如何评价,评价语言缺乏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
(二)主体单一,拘于形式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天地,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尽情地遨游知识的海洋,学生对于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认真思索,课堂上积极与教师互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最理想的教学模式。而现实教学中,垄断课堂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教师占据课堂,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时间,师生互动较少,生生互动更是缺乏。有些课堂教学,学生动得最多的不是脑,而是伸出两个大拇指,夸到“棒、棒、你真棒”。课堂看起来轻松活跃,实则未达到教学效果。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拘于形式,只顾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一堂课下来,几乎对于学生的每一句话都给以评价,老师仅仅用“对”、“错”来评价,过分追求评价的量与方式,造成课堂上评价语泛滥成灾,毫无作用。
(三)过度表扬,忽视错误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和“生本”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用积极的肯定的表扬。积极的表扬是肯定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它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上进心,但是过度的表扬会把学生带进误区,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学生只听得进去表扬,不能听到批评的评价,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盲目乐观和自信。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学生自身发展,还影响教学效率。
(四)一味提问,忽略评价
《新课标》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将提问带入课堂环节,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虽然很适应这种合作探究的方式,但是以提问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知道一味地提出问题,展开教学,而未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价。如一位教师在课前将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的方式找出问题的答案,当学生完成后,继续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找出答案,整堂课下来,只听到老师提问的声音,对于学生的回答简单地用“正确”、“错误”来评价,长此以往,学生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赏,课堂上表现懒散,丧失学习的兴趣。
二、合理有效地使用课堂评价语的几点建议
(一)评价语应生动有趣
语言的幽默风趣无不为课堂增光添彩,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因学习而快乐。因而教师如何让课堂生动化成为一大难点。
名师课堂中:有一次,一位学生在读有关竹子的句子,读得很不错,而此时贴在黑板上的一段竹子正巧掉了下来,于是老师借题发挥:你读得真好,看,竹子也来祝贺你了,那老师就把它送给你吧!说着,便把竹子递给了那个学生。[3]这样的评价语言别具一格,匠心独到,灵活多变,富有变化,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享受的天地。
(二)评价方式应多元化
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传统的教师评价中,教师评价占绝大多数,主体比较单一,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这样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这样能增进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形成一种和谐、友好、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
(三)评价语应切合实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个体差异存在普遍性,教师也应尊重这一事实,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各有不同,教师应针对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采取不同的措施,尽可能地使学生得以持续发展。在以往课堂中不乏出现“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问题,说了几遍了都还不会,你是怎么升学的”、“你干脆回家算了”等用语,这些评价语直接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学生在课堂上不敢表现,丧失学习的兴趣,甚至会影响心理健康发展。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面对提问,优等生积极发言,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差等生不敢举手,害怕老师的批评。课堂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老师抽人回答问题,始终都是经常发言的几个人,这种课堂看起来也就仅仅是小部分人的课堂。
(四)评价时应正确引导
虽然《课程标准》提倡“给学生创设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氛围”,“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一味地赞赏学生,不分其正误,会导致学生的不良发展。比如,一位老师上《小音乐家杨科》一课时,请同学们说出学习之后的感受,有的学生表达了对杨科遭遇的同情,有的同学则表达出对统治者残暴的批判,而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道:杨科也是罪有应得,他不应该随便进别人的屋子;地主和管家也是情有可原,他们以为杨科要偷东西,当然要管啦。而这位老师仍然表扬道:你的看法很独特,具有创新意识。
(五)教师应提高自身修养
想成为一位名师是大多数教师毕生的追求,成为名师人师的关键是要有高尚的师德和修养。要求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学会缓解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以最好的姿态站在学生的面前。以前听过这样的老师:在学生眼中她一直是一位和蔼可亲,温柔可敬的老师,可是有一天学生在校门外却看到的是对着他人破口大骂,蛮横粗暴的样子。学生完全不敢相信这就是平日里他们眼中温柔的老师,学生对老师产生怀疑,不再信任老师,成绩和心理都受到了消极影响。很多老师不会调节自己的心情,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就将情绪带到课堂上,这时候对学生的评价,难免会失去分寸。教师学会心理调控很重要,要“知足长乐”,要“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要“心理换位”,要“合理宣泄”。借用韩雪荣教授的一句话“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它的宽度;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容貌,但可以显示自己的微笑;我们无法样样顺利,但可以无怨无悔”。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三、结论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一堂生动有趣的课,要求教师要注重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要正确评价学生的得与失,在激励和否定中合理取舍,正确衡量,把握一个“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量体裁衣,充分发挥教师课堂评价语的激励和导向功能,让诙谐幽默的语言充满课堂,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天地,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找到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万平.课堂教学中如何用好评价语[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1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