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小霞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荷城小学 537100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育人性的学科,对学生的思想、思维以及情感的塑造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奠基作用。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更应真正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真正让学生从中获得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最终达到成功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语文教师并不注重构建语文知识与学生认知以及情感的连接,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恶学习语文的心理,而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便成为空谈了。针对这种状况,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转变这种错误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角度,开展相应的语文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适时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激活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运用个人的感知,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一、合作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小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注重从学生的个人感悟入手,让学生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真正体会作者对国家的深厚情感,真正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认知,并使他们受到作者情感和思想的感染,真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本文注重从合作教学的方法着力,促进学生爱国意识的树立。
例如,在讲授《示儿》这篇古诗时,教师运用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交流个人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真正站在诗人的角度,思考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并引导学生从个人的立场,品味诗人人格的伟大,促进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点,划分小组。教师在小组划分的过程中,注重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统筹考虑学生意愿与客观的教学状况。第二点,创设问题。教师创设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陆游,在行将就木的时刻,你会想到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想到祖国统一?第三点,实施引导。教师走入学生的讨论中,并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启发性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更具有方向性。第四点,展示成果。在小组分享合作成果的过程中,给教师印象最深的是小洛小组的回答。他说:“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他自始至终希望祖国的统一。我们之前读过他的《卜算子·咏梅》。这首诗表现出诗人虽然遭受排挤,但是仍旧渴望零落成泥,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感。中国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临死之前,仍旧担心国家的统一,更是凸显出诗人对于国家的热爱。
假如是我,我则会更多的想到自己的家人。这也让我真正感受到大爱的力量,并通过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做贡献,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二、生活教学法,培养学生亲情感受力
语文是一门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一门艺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运用个人的情感,体悟语文文本中的思想,真正在此过程中,品读作者的思想以及情感,让学生对作者的所思所想感同身受,促进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提升。本文注重从培养学生亲情感受力的角度,开展生活化的语文教学。
例如,在讲授《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时,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生活经历的角度,体会祖父对作者深深的爱,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的所思所想,并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引导,让学生更为真切地感受文字中的情感,促进学生文本品读能力的提升。在此部分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注重让学生描述生活中的小事,并让学生思考这件小事蕴含的亲情,并将之迁移到文本的解读过程中,促进学生对亲情的感受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促进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提升。
三、实践教学法,培养学生爱自然情感
古人有云:“工夫在诗外。”即人们要想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学习,而且还应在课外进行练习,并在此基础上,真正地运用个人经历、实践和感悟,真正地解读文本,从而提升对文本内容的诠释和理解能力。本文注重从实践的角度,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
例如,在讲授《四季之美》这篇文章时,教师运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四季,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个人的语言表达,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真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本文的论述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带到操场观察生活中的秋天,并引导学生从个人喜爱的景物入手,进行观察,后将之与文章的所写内容进行对比,真正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自然之美、文字之美,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开展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生活以及情感体验着力,并在此基础上,适时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学习技巧,并让他们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社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秀玉.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6(06)
[2]李慧香.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