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伟
吉林省长春市第六十八中学
摘要:随着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在以往的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地暴露了出来,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群文阅读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经过实践验证的教学方法就进入了广大教师的视野中,并很快得到了教师们的认可。但同时,也有一部分教师对于如何运用这一方式存有疑问,不知道该如何将其与自身的教学实况相结合。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群文阅读的深度认知,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给广大教师以启发。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学生阅读能力差、阅读积累少的问题,这些都严重地限制了语文教学积极作用的发挥。要知道,阅读是学生获取外界信息、学习学科知识的主要手段,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将会直接地影响到学生个人的学习效果。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实在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必须达成的任务。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广大教师们开始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其中,群文阅读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式教学方法,在教学理念上具有着一定的先进性,能够对以往的糟糕初中语文教学形式进行改良,解决其中存在的大部分负面因素,从多个角度来提升学生个人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真正做到对初中语文教学效用的最大发挥,为学生将来的成长保驾护航。
一、立足教材本身,筛选阅读书籍
想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实施群文阅读,教师首先要重视教材,从教材本身出发来筛选需要学生阅读的文章。教育部所编写的初中语文教材是具备着相当高的文化价值和合理性的,是根据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而量身定做的。因此,其对于教师的教学就相当于地基,有着极为重要的基础作用。而群文阅读作为一种多篇文章集中阅读教学的教学方式,其中的核心必然就是课本上的文章。通过课本上的文章来把握这些文章的内在联系,又通过对其他文章的阅读来增强对于课本文章的理解,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自然就会迎来应有的成长。但值得注意的是,依然有一部分教师在使用群文阅读教学方式时忽略了教材文章的重要性,甚至喧宾夺主,以搜集来的教材作为了教学核心。这样的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无法将群文阅读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甚至可能会让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出现错漏。因此,教师在筛选群文阅读所需要的书籍文章时,一定要记住所筛选的文章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本文章而服务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群文阅读的理想效果才能够得到实现。
二、增强学生自主,鼓励意见讨论
想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实施群文阅读,教师还要认识到只有学生对于所阅读的文章产生了自己的认识,而不是仅仅背过了教师的观点,才能够在阅读能力上获得进步。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有一个认知上的误区,那就是觉得学生只要记住正确的文章理解,那么就算是获得了阅读能力上的提升。但实际上,就算学生记住了再多,那也是教师的理解,他们自己对于一篇文章应该如何理解、应该抓住哪些方面完全是一头雾水。这样一来,一旦到了需要自己的进行阅读理解的时候,他们的表现就十分差劲。这样的教学怎么能说得上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讨论,哪怕一开始不知道如何下手也没关系,在长期的阅读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终究会一点一点地形成对于文章理解的认识,这样的他们的阅读能力才算是得到了提升。
三、重视阅读积累,增强相关阅读
想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实施群文阅读,教师也要认识到阅读积累在学生阅读能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阅读能力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可以详细地分为多个方面,甚至可能有的学生会出现对于某一类文章十分熟悉,但对于其他文章理解困难的现象。而这种“偏科”的阅读能力显然是不符合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的,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不是一件好事。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需要足够的阅读积累。学生各种各样书籍文章的阅读,也就相当于开拓了眼界,同时,随着阅读中的思考,学生的认识也是在一点一点的提高的。但无论如何,光靠着课文上的阅读是无法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积累的。因此,教师应该借助群文阅读教学的形式,在教学之后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文章书籍,让他们利用课下时间去阅读。在课上群文阅读之后,学生对于这一类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有保障的,这就保证了学生在课下的阅读效果,同时,如果只考虑相关性的,教师所能够选择的文章也是十分多样的,这也就保证了学生所阅读文章的多样性以及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适实施群文阅读,首先要从教材本身出发,让所选文章为教材理解而服务;其次要认识到学生自主理解的重要性,给学生以机会;最后还要根据文章的关联性给学生推荐一些额外的阅读对象,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参考文献:
[1]李元本.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浅谈[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10):132-133.
[2]蒲峻.让群文阅读贴着初中教材起飞——初中群文阅读的实施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1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