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艳
新疆新源县第六中学 835800
摘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语文课程标标准》中的要求,同时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传承和发扬的必要性。基于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避免在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下出现“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是须思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属于语文学科中的重难点学习内容,许多学生都认为文言文学习起来较为吃力,所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力,已经成为了教师的重点任务。基于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以崭新的教学方法改变枯燥许久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享受学习文言文知识的过程,实现优化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标。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方法作以下几方面论述:
一、介绍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文言文作为流传千年的一种书面语言,往往具有一定的写作背景,而这与文章能够流传千年是离不开的。基于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懂得在课堂上介绍文言文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状态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以愉悦的兴趣参与文言文知识的获取过程,从而达到提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出师表》这篇课文时,首先,我对学生说道:“这是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大诗人陆游以‘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来评价它。”于是我简单为学生介绍了诸葛亮的智慧,进而引导学生分析了这篇文章的前几句,使学生了解了写作背景。然后,我引导学生概括了文章要点,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思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同时让学生积累下了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之后,我在学生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之上,从文中语言入手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在文中所融入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了“表”这种问题的抒情色彩。最后,我与学生一同分析了诸葛亮这一人物的内心世界,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组织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介绍背景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了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理解,切实达到了提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二、创设直观情境,提高学生学习自信
文言文是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中并不熟悉的一种文体,而创设直观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视听体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基于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懂得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情境展开文言文教学实践活动,在直观情境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知识的自信,从而达到优化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三峡》这篇文章时,首先,我以多媒体技术展示了三峡的画面,使学生感受到了三峡就在身边,从而为学生介绍了作者郦道元。然后,我引导学生阅读了文章内容,根据具体的语句描写以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应的直观情境,使学生感悟到了文中所描绘的诗情画意,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之后,我指导了学生朗读方法,在朗读中引导学生进一步品析了文中的语言,加深了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印象。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创设直观情境,降低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信,从而充分达到了优化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文言积累
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内容都十分经典,但是这仅仅是浩如烟海文言文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基于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有拓展教学内容的思想,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以求能够丰富学生的文言文积累,优化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从而达到提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狼》这篇文章时,首先,我对学生说道:“狼是一种很凶猛的动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狼相关的知识。”接着,我为学生介绍了作者蒲松龄,使学生了解了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以花妖狐媚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然后,我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分析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积累下了课文中的文言字词,使学生认识了狼的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让学生懂得了对待像恶狼一样的恶人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我对学生介绍了《聊斋志异》中六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陆判》、《小翠》、《画皮》、《小谢》、《小倩》、《阿宝》,希望学生课下阅读,组织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拓展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的文言积累,培养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从而顺利达到了提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而言之,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方能称之为良好的。基于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发展角度设计教学方法,力求最大化的实现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苗胜伟.谈谈如何有效开展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2017(35):91-92.
[2]高小翠.初中文言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08):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