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体现人文精神探析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5期   作者:贺双秋
[导读] 新课改后,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足以满足新的课程标准。
        贺双秋
        湖南省娄底市第三完全小学
        摘要:新课改后,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足以满足新的课程标准。新课标下,语文更加注重它的人文情怀,在展现它的实用性的同时,也要求提升人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要注入人文精神,改变教育方式,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锻炼思维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采用灵活的展现形式,帮助学生精神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小学四年级
引言: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语文学习素养,建立了对世界的基本认知,因此要注重人文精神的灌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坚持人本主义,将人文精神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创新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努力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一、人文精神融合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知识素养是直接影响因素
通常情况下,教师的知识素养程度越高,他在课堂上所能拓展的知识也就越多,学生们通过他的讲述能知道更多的课外知识,有助于人文素养的提高;同时,传道授业的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的知识素养成为影响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的直接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
2、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的教育方式是重要影响因素
有些教师努力想在课堂中融入人文精神,但由于教学方式太过僵化,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考虑不周,只想着将人文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影响教学效果,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不利。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理解人文精神。
3、教师的重视程度是间接影响因素
我国虽然着力推行素质教育,但部分学校素质教育程度不高,应试成分居多,教师只是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难以对课程中的人文精神素材进行拓展,对学生健康人格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重视程度不够,影响着人文精神融入教学。
二、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体现人文精神的策略
1、提高教师知识素养及重视程度
教师在融入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知识素养及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吸收到的人文精神知识,因此,应当重视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让教师了解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时,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深挖教材,拓展助读资料,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作者,让学生对作者的基本背景资料有所了解,然后介绍延安,让学生对延安的人文历史和革命背景有深刻了解,感受延安的红色文化背景。

然后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延河”、“枣园”、“杨家岭”、“南泥湾”这些有代表性的意象理解延安精神,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教师丰富的知识拓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延安精神,感受人文精神。
2、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式
现今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新课标体系下,教师要学会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从视觉、听觉多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符合学生认知的展示,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长城》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参与课文交流,问问谁去过长城?让学生讲述自己游览长城的经历,说说自己的感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课文学习;之后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城的图片或纪录片,让学生们首先对长城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知道长城是什么样的,增强空间想象感;教师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长城的历史沿革,增强课堂的人文性,最后通过文章的学习,充分理解是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万里长城,充分体会和感受长城所体现的人文历史。
3、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相结合
课本教材与教师传授的知识终究只是冰山一角,要想了解更多的知识,还需要课外拓展去不断丰富自己。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的主动性,自主合作学习才能行之有效,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书籍中提升人文素养。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人造发光植物》时,教师可以先通过设问、图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初识发光植物,再让同学们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文中一些重难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说明文的写作手法。最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科学类书籍,如《玛雅的科学王国》、《十万个为什么》等,让学生在课堂知识与课外拓展中逐渐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4、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语文知识是实用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体,它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在联系实际生活中培养人文精神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会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增强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升魅力。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幸福是什么》时,幸福是因人而异的,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们讲述本篇课文的主旨内容,让学生们明白幸福是什么,幸福是靠自己去争取的,要靠劳动和奉献,做有益社会的事。之后,教师可以采访学生,问问学生他们所感受到的幸福是什么?也可以让他们讲述一下觉得幸福的事。最后鼓励学生从点滴小事中感受幸福,例如帮助父母打扫卫生,从父母欣慰的笑容中感受幸福。在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时一定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更好的吸引学生,逐步渗透人文精神。
结语:
新课标下,将人文精神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小学四年级这样一个小学高低段分界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和感悟,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而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提升自我修养,促进精神素质的全面提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语文教学实用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冯欣.新课程标准下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体现人文精神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17):32-33.
[2]赵楠. 小学语文人文知识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3]顾婷婷. 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