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转课堂的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5期   作者:李红霞
[导读]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课堂教学和数字化相结合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
        李红霞
        安徽省潜山市牌楼中心小学  246300
        摘要:“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课堂教学和数字化相结合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双向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一方由原来的教师转为学生,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教师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等问题。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新模式创新高效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翻转课堂;创新教学
    由移动互联网催生的“翻转课堂”颠覆了基于印刷术的传统“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引发了教学流程、方式、角色等一系列教育变革。小学语文基于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在传统教学模式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的不足下,是时候运用翻转课堂模式,用全新的视角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方式单一,重结果而轻过程
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小学语文学科的学习中,不管是背诵、阅读还是习作,教师都事前设定好教授内容,学生只在教师设定的范围内学习相关知识,且学习载体多止步于纸质书籍。这种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里,教师担当的只是知识的运输者,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源源不断地把知识强制性输入到学生大脑,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承受范围。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单一,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尤其对于小学学生来说,一旦产生厌烦情绪,学习成绩必会一落千丈。此外,教师基于教学任务、学年目标等各方面的压力,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教学成果,以分数的升降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主要标准,这一目标过于急切和功利化。在应试教学和发展教学两者的比重权衡中,如果只重视应试教学带来的速食性效果,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会举步维艰。
(二)学生课内学习兴致不高,课外拓展无从下手
在教师“灌输式”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不能保持长时间专注状态,学习兴趣不高;且由于个体差异,优生可以吸收教师教授的大部分内容,而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消化理解慢,再加上教师不能及时针对水平不同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学生上课跟不上、不会问,学习提高难上加难,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有心想要课外拓展的学生,也因不知如何选择学习资料或者学习资料选择不当,学习能力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模式初探
翻转课堂立足于学生主体,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发散思维、创新力和协作力为宗旨;其运行方式即是将信息化资源融入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在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归纳三个部分实现教师和学生的高效教学。下面,我们将就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明:
(一)课前自主学习,自由安排进度
翻转课堂把学习过程由课堂移转至课前完成,教师提前录制好教学视频上传至网络,学生通过资源库可以随时下载、观看。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和共享网络资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例如,在古诗的学习中,事前准备好要学习的篇章,预先列出需要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可以从文字中直接看出,有的则需要自己思考。

以杜甫的《春夜喜雨》为例,“春雨是什么时候落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哪些字句是来形容春雨?春雨好在何处?”“还有哪些描述季节的诗词?”这些问题使学生逐字逐句阅读诗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外,联想与所学诗篇表达感情或内容相近的诗词,两相对比,感悟相同点和不同点。翻转课堂中以信息共享为载体,媒体资源的充分利用,重新定义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回归了学生本体,充分发挥其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能力。透过这种全新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能力,自主安排学习进度;理解有困难的部分可以随时暂停、重播。学生不再局限于课上不可重复的短短四十分钟,全天候、随时性的学习让学生更有余裕,学起来更轻松。学习能力较差或者性格较内向的学生也能从开放且自由的网络环境中找到适宜自己的节奏,学有余力才能激发学习潜能。
(二)课中主动提问,兼顾不同个体
     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的模式后,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一味接受知识的被动主体;教师也从单纯的教授者变为学生的合作者、学习的参与者,通过联系前后所学,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情景式教学将生活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进行多视角教学体验。最重要的是,教师有了大量的时间可以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另一方面,合作学习在翻转课堂模式的运用下重绽光芒。学生通过预先学习,基本了解学习内容,再通过课堂合作小组,一起分析探讨、内化吸收知识和技能;在获取深层次的知识和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外,一并锻炼了倾听表达、交流协作等综合素质能力。对于事前布置好的课文阅读任务,教师上课时抽选学生为大家讲述文章内容,在讲述过程中,由其他同学为他补充纠正,还可以借助其他工具促进理解,在讲述《怀念母亲》时,教师可播放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这样就放低了教师的视角,完全尊重学生们的认知和想法。在学习《少年闰土》时,先分小组进行阅读,后以小组为单位,推选同学进行闰土和迅哥儿的角色扮演,组内其他同学则作为导演,帮助完善角色。根据理解不同,不同的学生会把闰土演出不一样的味道。再进一步学生就会追问,“猹到底长什么样子?”“为何鲁迅和闰土自此不再见面?”,教师根据文章写作背景稍加点拨,学生很快就能接受并牢记,这样便做到了趣味化教学和有效性教学齐头并进。
(三)课后归纳整理,随时温故知新
课后,学生通过即时性的网络随时与教师沟通,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在完成课后作业时,可在线提问教师,查漏补缺。在传统教学中,课后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但课后复习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学生归纳整理所学所得的过程,是一个抽象的构建自己学习体系的过程,是学习中最能进行自我提升的环节。例如,在课后,学生可以应用老师上课讲授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尝试写长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试着模仿鲁迅的白描技巧,写一写自己童年伙伴的故事等。教师鼓励学生上传所思所写供大家阅读,打破课中教学空间局限性,寓教于乐。翻转课堂的理念,是贯穿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回顾的成熟理念,及时进行课后巩固和复习,有利于缩小同学之间的学力差距。
结束语:
“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掀起了一场科技教育变革,它秉持着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而是主动自主构建学习体系的理念,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创新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探索、总结反馈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庆.基于“翻转课堂”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究[J].河南科技,2015(22):245.
[2]戚政霞. 基于翻转课堂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