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思想行为特点及引导策略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期   作者:宋沁宸
[导读] 少年儿童天真活泼,但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内容摘要:
        少年儿童天真活泼,但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信,学习力不足,沉迷手机网络的思想行为特点。为了聚焦解决问题,优化解决措施,建立规则感、强化参与感和获得尊重感应当成为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健康发展和快乐成长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少年儿童 思想行为特点 引导策略
一、以自我为中心
        因为家长的过分溺爱,少年儿童从一开始就生活在被家长过度关注的环境里,而这份过度关注促使他的行为经常得到了满足,也就滋养了他的“小皇帝”“小公主”意识。
        这样以自我为中心的少年儿童就会只看到眼前的自己,不管三七二十一,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以自我的意识为方向和标准,缺乏对他人的尊重,缺乏群体意识,也就很难学会换位思考。
二、缺乏自信
        因为家长包办太多,外在的批评太多,越来越多少年儿童缺乏自信,不敢在陌生人面前表现自己,不敢尝试新鲜的事物,甚至有些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做不到。
        这样缺乏自信的少年儿童只能活在父母的影子下,难以挖掘自己更大的潜能,比较自卑,挫败感比较强,动手能力不足。
三、学习力不足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少年儿童都走进了学习的四大魔区:学习拖延、马虎、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主动性差。很多走入这四大魔区的少年儿童和家长,都被深深地困扰着。少年儿童的不自知,家长的不得法,都无法真正地唤醒孩子的学习力。一个没有学习力的少年儿童不能称为一个阳光健康的少年儿童。因为他会被学习困住双脚,从而丧失了很多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四、沉迷手机网络
        最近几个月以来,关于少年儿童自残、跳楼的报道,看得人触目惊心。一个10岁少年儿童因为玩手机没有节制,爸爸一气之下把手机从6楼扔了下去,他也从6楼直接跳了下去;另外一个10岁的少年儿童直接因为玩手机和家长发生争执,直接冲进厨房,右手拿起菜刀连砍左手6刀。他们怎么能对自己如此残忍呢?
        综上所述,针对少年儿童的这些思想行为特点,我们应该如何来引导呢?
一、聚焦解决问题
        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当我们面对少年儿童思想行为特点的变化,我们都应该把焦点放在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上。首先要发现哪里有问题,问题是什么?探究问题的本质;其次,提出对问题原因的假设,每一个少年儿童的思想行为不是天生的,都有一个后天的激化过程,造成这个激化可能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我们要去反复追问和探究的。当我们在不知道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去假设存在的可能性,最后来验证这个结果对不对,一定要知晓如果不改变这个思想行为特点,问题有多严重。
        对少年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信”、“学习力不足”和“沉迷手机网络”这四种思想行为特点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四种思想行为特点的成因都与家庭教育的缺位和不当密不可分。因此在引导少年儿童思想行为转变的过程中,就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管齐下。
二、优化解决措施
        其实,当我们把焦点放在解决问题上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比较急切地想要看到效果,这样就忽略了少年儿童的心理成长规律。虽然办法总比困难多,但我们一定要优化解决措施。


(一)建立规则感
        少年儿童年龄小,经验不足,很难分清是非,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为什么这样做是错的,没有界限感。因此,约束少年儿童的行为,建立规则意识才能避免他们的不良的发展。
        如何建立规则意识呢?也就是要给少年儿童立规矩。在立规矩的时候,一定要指明方向,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而且要给出这样做的理由。
        在学校,班主任可以和少年儿童一起建立班级公约,明确公约的具体内容,一定要具体化,可实施,坚持公平、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原则。比如,在订立“不能乱丢垃圾”的规矩时,一定要为少年儿童指明方向,告诉他们垃圾可以放在教室卫生角的垃圾桶里,最后要给出解释,乱扔垃圾会污染环境,不利于健康。
        在家里,家长可以和孩子建立家庭公约,明确规矩。比如回家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订立“写作业”的规矩,回家后,先上厕所,吃小吃补充能量,作业中不能随意走动,时间在40分钟内。这样就可以避免作业拖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规矩一旦订立,就一定要严格执行,老师和家长以及所有规矩约束在内的所有人都要严格执行。无论时间、地点或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都不允许改变。老师和家长要做好榜样。
(二)强化参与感
        少年儿童为什么没有自信?为什么不敢尝试?因为他们从未参与。家长把时间和机会都用在了关注少年儿童的学习上,那么他们也就失去了参与其他活动的满足感和快乐。
        生命就是一场参与,家庭是父母要给孩子建立一个强大的归属之地,而非父母的强权之地。现在,父母大多只授权孩子“你只需要好好读书,其他的事情你什么都不需要操心。”于是这些孩子在家庭里就没有参与感,会感受到爱的缺失,也会逐步养成自私的性格,而自私的人没有太大的创造力。
        在家庭里,家长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参与家庭活动,甚至是家庭会议,给孩子试错的机会,鼓励孩子对一切事物的探寻和学习。
        在学校里,教师要学会做一个“懒”老师,把机会留个每一个孩子去参与,参与讨论,参与合作,参与分享,参与班级管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三)获得尊重感
        我们常常在要求少年儿童要尊重别人,却忘了告诉他们尊重是什么?他们无法从我们的身上获得尊重,也就无法体会获得尊重的快乐。身传言教让少年儿童体会尊重,才能学会尊重。
        在学校,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独特发展,因材施教,才能看到每一朵奇异的花独特绽放的美丽。尊重孩子的语言和智能发展,同时允许他们慢慢成长。
        在家里,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身体力行地尊重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假民主。假意的尊重实际上是对孩子更深的伤害,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学会欺骗。
        因此,给予少年儿童充分的尊重和鼓励,尊重他们的建议,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
        综上所述,在社会文化大环境教育下的少年儿童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他们的思想行为也在不断地改变着。我们一定要聚焦少年儿童思想行为特点形成的原因,找到最根本的原因不断地思考和探究,寻求最有效的策略,从而帮助少年儿童走向品正体健、乐学善思,具有民族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
参考文献:
《正面管教》:[美]简?尼尔森 2009年1月第1版 北京:京华出版社,2008,147页、228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