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困境与指导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期   作者:肖垚
[导读] 经济新常态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摘要:经济新常态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以及增长动力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伴随而来的问题就是岗位减少、结构性失业以及创新型人才匮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校方应该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重视起来,并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制定合理、有效的指导方案,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其创业能力,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创业。笔者围绕“新常态”下的经济大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和环境因素做出分析,并探讨性的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策略
        
        经济新常态是指经济发展的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速、产业的结构由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增长的动力由要素和投资转向创新的新局面。我国形成经济新常态是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开始,政府部门在我国基本经济机制不动摇的前提下,提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战略,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毕业生规模越来越大,因此,高校应该将经济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重视起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创业成功率。
        一、当下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困境与因素
        (一)高校大学生的培养体制滞后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校大学生的培养机制也应该以适应经济新常态为核心。但大多数的高校依然沿用传统的培养机制,导致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变得更加困难。传统滞后的培养机制无法满足新常态下的就业需求,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设置仍然以传统基础学科和专业课程为主体,没有及时创新课程培养体系,缺乏就业相关课程,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的作用有限;二,专职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配备不齐全,大学生强调知识理论和专业能力,缺乏对当下最新就业形势的认识,在就业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专职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三,专业教师的就业指导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当下专业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授课与科研,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够关注。综合来说,大学生由于缺乏系统性、连贯性的针对指导,导致学生在就业时出现被动和盲目。
        (二)学生自身不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
        当下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他们不具备科学的自主学习方法和习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佳。面临经济新常态下的严峻就业形势时,缺乏创新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对于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也较为薄弱,导致就业创业出现种种问题。当下的企业招聘尤其重视面试环节。企业通过面试环节可以充分了解应聘者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以及个人的应变能力等众多方面,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倾向于寻找兼具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员工,而面试环节可以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录用数据。大多数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具备了出色的专业能力,而他们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弱,这是当下高校学生的现状。学生“高分低能”不仅受教学影响,和学生个人有着重要关系。当下高校大学生成长环境十分优越,很少有受挫经历,导致他们的自主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甚至一些学生存在盲目自大、缺乏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和感恩意识等严重性格缺陷。学生自身不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是就业问题的重点。
        (三)缺少政府部门的有力保障
        缺少政府部门的保障主要表现在培训力度弱、福利的地域性差异大、相关补贴效用弱等方面。经济新常态是国家决策所致,因此,国家对于新常态下的就业应该予以可靠保障,而在岗位需求和能力不匹配的问题上,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培训工作,致使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此外,由于福利待遇的地域性差异过大,大学毕业生受薪金和福利吸引,造成严重的人才流失,使其无法在对应的岗位发挥自身价值。还有一些行业存在性别歧视,因其岗位特殊,在应聘时会有性别歧视,这不但侵犯了平等就业权,还加剧了人才结构的不平衡。政府的相关补贴较为缺乏,尤其是对失业和待岗人员的补贴问题很难从实质上解决。
        二、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策略
        (一)优化大学生培养体制,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就业观
        高校应该充分研究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形势,对学生的培养机制做出与时俱进的改革优化,并在此基础上科学的设置招生学科。可利用校企合作完善、丰富大学生的实践教育,加强对于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能力培养,进一步完善课程和学生培养体系。把就业相关的课程进行体量化、系统化设置,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为社会输送综合素质过硬的全面性人才。在进行就业创业指导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进一步落实职业发展规划,还需要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身,了解工作的实际环境,做出合理的选择,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同时还要提高其强企业满意度。
        (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强自身竞争力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更倾向于专业素养高、综合素质过硬、应变能力较强的员工。学生在完成学业走向社会之后,还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能力,才能适应工作的不断推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重视知识学习和夯实专业基础的前提下,要用于拓宽知识领域,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自身在以后发展中的竞争力。
        (三)加强诚信和创新创业教育
         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当下大学生普遍存在就业诚信危机,这给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规避诚信危机。在此之外,可以通过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鼓励大学生创业,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结束语: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动力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的传统培养机制和政府服务保障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未来的就业需求,而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也迫切地需要提高,高校应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重视就业创业指导的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闫锋.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发展探索[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
        [2]刘瑞瑜,李祖来,黄国雄.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职业发展观引导与教育研究[J],价值工程,2017,3
        [3]马宁,刘家豪.经济新常态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及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课题名称?:长江经济带战略下大学生就业效力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jckt-B?-20192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